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03日

挖掘村头墙角的历史文化

——记第二届“焦作市文化坚守者”何世国

何世国用镜头记录乡村文化。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本报记者 宁江东

足迹遍布山乡田野,长期挖掘抢救地方人文历史与红色文化,撰写数千篇文章、拍摄数十万张照片,宣传地方传统文化、红色根据地历史、家乡民俗风情与山水风貌;

与妻子共同创办微信公众号“鄈城漫笔”“怀川夜语”,所著文章捧红了干柴洼、张毛光、探花庄、东仲水、下伏头、西张赶等数十个村庄;

挖掘整理的李荫棠烈士英雄故事,被拍成红色微电影《永远的党旗》,促成许湾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引来数万人参观学习;

……

市政协文史撰稿员、博爱县科工信局退休干部何世国用自己的热爱,挖掘和宣传地方传统文化十多年。

2013年,退休后的何世国开始挖掘清化美食文化,在挖掘清化水席历史渊源过程中,发现兰州牛肉拉面的发源地在博爱县。

何世国一方面积极查阅古籍以及新闻资料,搜集兰州牛肉拉面起源于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的依据;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媒体进行连续跟踪报道,并找到苏寨村陈家牛肉面技艺的传承人、兰州科协退休工程师陈九如,共同促成“天下第一面”回归以及“马家大爷”老字号牛肉面在焦作的崛起。

在何世国的努力与帮助下,博爱县先后申报美食类河南老字号13家,市县级非遗项目15家,焦作市名吃、名菜、名点17项。他还提出“全域旅游 吃在博爱”的建议,被博爱县委、县政府采纳。2017年至2018年,该县先后组织四届端午、中秋美食节活动,各地食客云集,让“清化美食”扬名四海。

“走访中,我发现很多博爱县的年轻人不清楚县里的历史文化,比如‘鄈城’的由来、玄坦庙村的名字是‘坦’还是‘坛’、博爱县城中山路为什么起名‘中山’。”何世国说,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他有责任去挖掘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从那时起,何世国的研究方向从美食文化转向地方传统文化。他一趟趟走进大大小小的自然村与山山岭岭,查看“古迹”、遍访老人、查阅资料。2016年,他与妻子共同创办微信公众号“鄈城漫笔”“怀川夜语”,发表山村文化、地方史料、纪实文学、新农村建设等图文并茂的原创文章上千篇。

一篇文章写火一个村。2017年秋,何世国与妻子在“跑村”中发现,博爱县寨豁乡干柴洼村风光秀丽,却鲜有人知。于是,他拍摄照片,妻子执笔,写下一篇名为《走进干柴洼》的文章,发表于“鄈城漫笔”公众号。没想到文章发出来后的短短十天里,六七万名游客慕名走进这个无名的小山村,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如此,在何世国不遗余力地宣传下,张毛光村、南坡村、探花庄村、玄坦庙村、东仲水村等也都火了起来。

在红色文化挖掘方面,何世国一次次走进柏山、黄塘、南坡、汉高城等山村,挖掘革命前辈刘聚奎、张璋、张高峰、蒋秀以及烈士刘甫成的英雄事迹和多处红色根据地遗址,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

李荫棠是几代许湾人永远怀念的英雄,但烈士的家却没有找到,烈士身份也没有得到政府认可。为弄清事实给烈士正名,何世国几年来往返许湾近百次,和数十人详谈调查,到博爱县档案馆查阅1945年到1947年的历史档案,写下了40余篇追思英雄、讴歌许湾山水风光的诗文。他走遍了许湾村山山水水,拍摄几千幅照片,还与地方文化研究者宋宝塘、周党伟等一起,拍摄红色微电影《永远的党旗》,在全国获奖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2021年,有数万人到许湾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何世国为这些参观者讲解30多场。

在何世国眼中,能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是他的喜好,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必须有文化的深度融入,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希望能在这个进程中奉献自己的力量,也希望博爱的发展越来越好。”何世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