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10日

五十余载梨园情

——记第二届“焦作文化坚守者”康军

康军(右)在演出中。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董 蕾

本报通讯员 贾黎明

12岁考入孟州市曲剧团、20岁成为剧团台柱子,33岁出任剧团团长……退休后,仍坚守在戏曲传承一线,自筹资金成立剧团和戏迷协会,编排剧目30多个,举办培训50余次,发展会员600多人……这个在戏曲道路上摸爬滚打了54年的老艺人,就是康军。

近日,记者如约采访康军,走近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人生,聆听他一往情深的梨园情结。

1957年,康军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尽管生活捉襟见肘,却丝毫没有影响康军的梨园梦,做完作业、干完家务的时候,他都会有模有样地吼上两嗓子、舞上一小段。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69年一次在村内玩耍,康军那独特的嗓音和敏捷的身板,让路过的孟州市曲剧团的一名资深艺人惊叹不已。“这不就是剧团需要的好苗子吗?”这名老艺人一路小跑跟着康军来到他家,说服其父母让康军去学唱戏。康军的父母虽然不是十分情愿,但经过考虑和商量后还是答应了。几天后,康军通过考核,正式成为孟州市曲剧团的一名学员,在和他同一批考进来的29名学员中,他的年龄最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康军回忆说,学唱戏真的是一门苦差事,每天5时就被从梦中喊起来,先是到河边吊嗓两个小时,接着是一上午的各种唱腔学习,下午是踢腿、下腰、倒立和翻跟头的基本功训练,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补习文化课,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并且身上碰的磕的、摔的跌的到处都是青一块、紫一块。不少学员由于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高强度训练,纷纷选择退出这一行。最后,和他一起来学唱戏的学员,只剩下他自己。

正是这份坚持,让康军迅速成长为剧团骨干。1977年之后,他受命出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出世》《假婿乘龙》等剧目一号角色,引起公众的广泛好评和关注。在出演《屠夫状元》这个剧目时,由于出演男主角的同事身体欠佳,他被迫从配角顶了上去。经过半个多月的加紧训练,他出演的这个主角非常成功。

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康军开始从演员往导演的角色上转换,一直到后来出任团长和剧团党支部书记,虽然岗位和职位在变,但他热爱戏曲、献身梨园的情怀始终如初。最红火的时候,他的麾下有100多人手,唱遍孟州城乡和周边县(市、区)。“那时只要一提起孟州市曲剧团和康军的名字,人们无不拍手叫好。”比康军早一届的孟州市曲剧团成员刘天奇说。

2007年,康军响应号召组建了一支民间剧团,继续传承和发扬戏曲事业。近年来,他根据国家精神和时代需要,排演曲剧、豫剧等剧目30余部,年演出200余场。2016年,年届六旬、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又成立了孟州市百花曲剧团。因服装、设备陈旧,建团初期,他拿出积攒了多年的5万余元,又争取社会赞助7万余元,购置了全套服装和设备,编排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剧目,多次代表孟州到各地巡演。

从2018年年底到2019年6月,康军率领70多名演职人员,历时8个月、耗资30余万元编排大型历史剧《韩愈谏骨驱鳄》。2019年6月26日,该剧目在首场演出中就一炮走红,向建党1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为弘扬韩愈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康军的老伴儿李孟玲感叹道,大家看到的都是光鲜的一面,没有人知道老康为提高这部剧的质量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其间,他跑北京、去郑州、下焦作,动用一切力量和资源,邀请梨园春擂主董渊博,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国家二级演员牛艳荣,国家一级作曲梁献君、张建红,国家二级导演苏景涛等大碗儿前来助阵。“为节省开支,老康把我们家让给大家住,我们挤到亲戚家里凑合。好在大家对老康的付出都很感动,都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地配合,这是这部剧能顺利、成功出演的根本所在。”李孟玲补充说。

“作为艺人,重要的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学习、勇于创新、持续完善。”这是康军对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的思考与感悟。近年来,他老骥伏枥、马不停蹄,指导编排的《焦裕禄》《红旗渠》《白居易怒打行贿人》等剧目,多次荣获河南省及焦作市文艺奖。而他自己也连年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

“我还不算老,还能继续跑,为戏曲事业奉献余热。”采访结束,康军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唱好戏、教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