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18日
温县:精深加工“土特产” 延伸产业“金链条”
本报讯(记者陈彬 通讯员张倩)1月14日,在温县北冷乡西南冷村文泽种植专业合作社车间里,经过清洗、去皮、烘干等工序,一片片新鲜的山药片加工而成。“我们生产的铁棍山药片,在国内主要销往亳州、广州怀药交易市场,在国外主要销往东南亚。每年加工纯无硫铁棍山药片10吨左右,收益在30万元左右。”该合作社理事长王进喜说。
西南冷村对村民种植的山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形成“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村内有产业、集体有收益、村民增收入”的乡村振兴特色道路。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保建介绍,该村通过党建引领提升“两委”干部职业素养,同时严把铁棍山药深加工产品质量,着力提升品牌效益。
温县精深加工农特产品众多,除了西南冷村的山药片,黄庄镇南韩村的红薯粉条也远近闻名。寒冬时节,南韩村村民忙着加工、晾晒粉条,生产粉条已成为该村农民冬闲增收的重要途径。
记者在南韩村村民王献礼的红薯粉条加工作坊看到,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浸泡、搅拌、滤浆、下粉、捞粉、挂杆、晾晒等操作。这家作坊已经经营40余年,生产的红薯粉条、粉皮、粉面等农副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冬天事少,就跑来这边帮帮忙,挣点儿零花钱。”作坊工人王正梁高兴地说。
“南韩村鼓励村民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红薯粉条、小麻花、铁棍山药锅巴等产品,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涛说。据了解,今年南韩村3家红薯粉条作坊产量可达50万公斤,预计营收800万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温县围绕怀药、小麦等农产品加工领域,充分挖掘各村资源禀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金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