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22日

让千年壁画跨越时空来“相会”

桑亮向记者介绍作品。

桑亮依据慈胜寺壁画研发的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本报记者 王玮萱

近日,许多市民走进位于市太行路的焦作市数字动漫产业园,激动地参观了正在这里举办的“让国宝回家——慈胜寺流散海外壁画桑亮临摹展”。

画展规模不大,但含金量高。这是我市首次举办艺术再现“国宝”魅力的画展。

温县慈胜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有“三宝”:五代壁画、元代的建筑与经幢。如今,元代的建筑与经幢尚在“家中”,而珍贵的五代壁画自1923年失窃后流落海外,至今整整100年。

温县慈胜寺壁画艺术价值有多大?许多专家评价:“其可与敦煌、山西永乐宫等知名壁画相媲美,风格独特,代表了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壁画的最高水平。”

然而,自从它离开家乡,100年来,鲜有人见它一面。时光流逝,关于它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让“国宝”回家!这是家乡人的热切期盼。

一次画展,让我们穿越!100年后,青年画家桑亮向我们传递了“国宝”温度。

桑亮,博爱县人,80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儿时,他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在父亲的引领下,常常游历月山寺、慈胜寺等焦作文化古迹,对慈胜寺壁画印象尤其深刻。成为专业画家后,他心中便有一个强烈愿望:用自己的画笔再现慈胜寺壁画的艺术魅力,呼吁大家关注慈胜寺壁画。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桑亮的创作之路艰辛却充满愉悦。

在4年时间里,桑亮查阅了各类关于慈胜寺壁画的文献资料、画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接近本相,他对绘画颜料、墙壁的材料一一“复原”。

桑亮介绍,创作过程中最难的不是临摹壁画,而是制作不开不裂、无限接近创作原始壁画使用的地仗层,其又叫基础层、灰泥层。这批慈胜寺壁画使用的地仗层是由焦作本地的黄河胶泥、麻、麦秸、糯米水等材料按比例制成,之后又被调和成粗泥层、细泥层。画家在地仗层上作画,一旦临摹失败,这块好不容易得来的地仗层就会被毁掉,而后又要重新制作。如此反反复复,劳神费力。

目前,桑亮已临摹了《菩萨焚香图》《持莲菩萨像》《菩萨立像》《菩萨坐像》《供养菩萨像》《慈胜寺壁画飞天》系列等近10幅慈胜寺壁画。

桑亮说:“当年慈胜寺壁画被盗走10余幅,个个都是经典作品。我的目标是,将这些壁画全部临摹出来,呈现给大家。”

走进展厅,记者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菩萨焚香图》中的菩萨一指兰花,背光青绿耀眼,衣带飘飘,颜色绚烂,却又不失祥和端庄。目前,其原画被收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再看《慈胜寺壁画飞天》系列中的菩萨,手端果盘,双脚随意翘起,斜躺在彩云之上,身旁还有炉香袅袅,真是自在逍遥。该原画现被收藏于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还有一幅《持莲菩萨像》,画中菩萨手持一株彩莲,神态温和柔美,呈俯视之态,慰藉人心。

色彩丰富而不繁杂、线条简约而不简单,这是参观者的统一观感。而这并不是桑亮举办此次画展的全部意义,一篇关于慈胜寺壁画文化深度研发的大文章正在这位年轻画家的心中展开。

桑亮认为,与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相比,慈胜寺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传神,也更符合中原人物形象,更有生活气息。深度挖掘慈胜寺壁画的文化内涵,讲好慈胜寺壁画故事,是焦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大平台的契机。

一次画展,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慈胜寺壁画的艺术魅力,也让慈胜寺壁画文化的发展在新时代有了更多可能性。

采访时桑亮说,他希望通过举办焦作壁画文化论坛、交响音诗《千年壁画 百年沧桑》舞台系列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焦作地域文化产品,进而激活传统壁画艺术在焦作的新发展。最近,他正在努力筹备一次以现代VR科技元素、元宇宙等创新技术为背书的“焦作瑰宝——慈胜寺数字藏品首发仪式”。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馆原馆长化建国说:“我国有很多代表性壁画流失海外,这对我们研究、弘扬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阻碍。此次桑亮艺术再现慈胜寺部分壁画,为传承、传播、复兴焦作优秀传统文化另辟蹊径,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