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5日

焦作农民造文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

刘书堂正在展示文琴音色。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本报记者 王玮萱

啥是文琴?2023年年底,其传承人刘书堂被评定为山阳区文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记者得知,由刘书堂制作的文琴还于2010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这也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唯一一件中国民族乐器。

了解情况后,记者迫不及待地想见一见文琴的模样了。于是,在马村区老棉织五厂的旧厂房里,记者与刘书堂见面了,这里是刘书堂乐器制作工作室。

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乐器。貌似竖琴,下方却被掏出一个半圆来,放进了二胡的拉弦。又像箜篌,但有着34根琴弦。放在地上,像个大提琴,却又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

刘书堂指了指这把奇怪的琴,说:“这就是文琴,能发出多种乐器的声音。”

一把琴能发出多种乐器的声音?实在难以想象,刘书堂便现场为记者演奏起文琴。

果然如此。记者从中听出了大提琴、二胡、古筝、箜篌、古琴、扬琴、马头琴等声音,一把琴竟“组建”了一支小型乐队!

如今,这把琴被刘书堂摆在工作室的正中央,地位不俗。他打算将来有一天,等待他理想中的焦作民乐博物馆落地时,将其作为镇馆之宝。

今年53岁的刘书堂,本是武陟县谢旗营镇程封村农民。30年前,他赶赴开封兰考,跟随兰考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奠基人,也是他的姨父代士永先生学习民族乐器制作。1997年,他在我国著名民族乐器文化研究专家张子锐先生的指导下,复古仿制唐大阮、唐五弦梅花阮。后来,他又在华南师范学院教授、著名阮演奏家宁勇的指导下,制作了宁氏中阮。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以及在乐器制作方面的领悟力,成为在业界小有名气的乐器制作师。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文琴的发明者、湖南知名乐师文正球先生找到了他。

2002年,刘书堂与文正球先生相识。2003年,第一把文琴正式诞生。此后,在漫长的10余年时间里,在文正球先生的指导下,刘书堂的文琴制作技艺不断精进。

刘书堂介绍,文琴既能拉又能弹,制作技艺要求非常高,整体结构要牢固,音板厚薄要适中。为了方便演奏,并实现批量生产,更好地推广文琴文化,文琴制作技艺被不断改进。仅一个发音位置就从起初的八角形变成了六角形,又从稍圆些的六角形变成了扁的六角形,再从扁的六角形变成了如今的半圆形。

文琴采用传统榫卯结构,衔接自然合理,结合严密牢固,共振共鸣好,琴体上雕刻龙凤等图案,图案精美,寓意吉祥,充分融合了中国的阴阳文化。如今,文琴制作技艺基本成熟。刘书堂与文正球先生共同研究和开发了系列文琴,有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文琴。

回忆十几年来走过的文琴制作路,刘书堂历历在目,如数家珍。他说:“文正球先生每反馈过来一个想法,作为工匠的我就要绞尽脑汁地实现。这是快乐的,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文琴,我觉得当时的辛苦更是值得的。”

从2009年至今,文正球先生带着刘书堂制作的文琴,先后登上过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奥地利、英国等国家的音乐舞台,深受观众喜爱。文琴,也先后获得国家十多项设计与发明专利。

刘书堂心中有个梦想,建立一处焦作民乐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成立文琴研习基地,让文琴这样的好乐器在焦作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