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马村区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焦作实践先行区
本报记者 张 蕊
健康元4AA项目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焦作鑫恒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工人在加紧生产。
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万方铝业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巡检。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项目顺利运行。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打造高端材料和生物医药基地。图为马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现场。
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打造新型消费和绿色供给基地。图为建成投用的万邦焦作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打造综合枢纽和现代物流基地。图为焦作东部大宗物资综合物流枢纽项目多式联运开通。
孙 洁 摄
焦作丽珠合成制药有限公司年产3000公斤艾普拉唑项目鸟瞰图。
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河马仙果小镇培育番茄、辣椒、南瓜、西瓜等几百个品种。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积蓄能量。
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2023年春节,武王街道北孔庄村登上全国“村晚”。
本报记者 张 蕊 摄
马村区冯营街道开展夕阳红“窗帘行动”,守护独居老人的幸福安康。 陈 洁 摄
“农家书屋”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九里山街道工作人员为老人免费佩戴智能手环。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平安驿站助力平安建设。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核心提示 ………………………………………
马村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四个聚焦”,加快建设“一极两城三基地”(即奋力打造城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焦东融合创新城、焦东生态康养城,积极打造高端材料和生物医药基地、综合枢纽和现代物流基地、新型消费和绿色供给基地),推动“五项重点工作”,建设“六个马村”,推进实现“六个走在前列”,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焦作实践先行区。
回望来时路,看清脚下路。本报聚焦马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用几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关键词一
马上就办 长出产业“朋友圈”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4432”工作举措,把项目建设贯穿所有工作、解决所有问题全过程,点燃经济“强引擎”。
隆冬时节,俯瞰马村大地,处处澎湃着马不停蹄的干劲,工地上塔吊林立,“3510”项目加速推进、建设正酣:
聚力“生态”,谋划实施投资30亿元的“云台·天河”EOD项目,2023年12月12日全面开工,央企三级公司落户马村区,生态廊道、供水厂等4个子项目开工,联动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康养民宿等产业,正在项目化、具体化、可视化绘就“体现南水北调精神的山水画卷”“中原和怀川文化的历史画卷”“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城区高质量发展的锦绣画卷”。
聚焦“产业”,规划建设投资103亿元的省“双百”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11栋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丽珠集团医药生产线建成投产,健风生物主体建成,与国药创服确定建设“四中心一谷一院一公司”,瑞恒医药等10余家药企确定入驻,3~5年年产值可突破200亿元。
突出“创新”,推进实施投资30亿元的白鹭湖智慧岛项目,立足“三空间、两平台、一示范”功能定位,紧扣“生物医药研发和数字经济培育”两大板块,“三岛一区”加快建设。
承载发展希望、创新方向、民生福祉的50个重点项目,涵盖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事业、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通过“晒比评”,实物工作量、投资量和正能量加速集聚。
马村区突出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夯实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
精准谋划储备。围绕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商贸服务、新基建、社会民生等八大领域,抓实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性金融工具等6项政策,谋划储备重点项目217个、总投资532.1亿元,专项债项目61个、总投资149.6亿元。
务实招大引强。紧扣“3+1”主导产业,围绕国药集团、中国铝业、中国建材等头部企业、产业链关联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动态绘制“四张图谱”,开展“四个拜访”,2023年全年新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106.9亿元。
高效推进落地。开展项目“百日攻坚”,全力攻坚“三个一批”项目,实施重点项目编组专班推进,18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69%、172%,41个专项债项目获得资金支持4.32亿元,申报万亿国债项目2个、争取资金4262万元。
重大项目压茬推进,发展支撑增势蓄能,撑起马村区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关键词二
链链不断 “链”出发展新动能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突出制造业“当家”,比创新、拼能级,比集约、拼效益,比质量、拼服务,挺起产业“脊梁”,发展新质生产力。
“马村区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一盘棋’谋划、‘全链条’推进,‘链’出魅力马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马村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婕说。
先进制造业聚力“3252”转型重点。生物医药产业按照“中间体—高端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成品药(制剂)—高端医疗技术服务和设备”的产业路径,聚焦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服务、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四大领域,以健康元为龙头,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持续招大引强,设立2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按照“电解铝—再生铝—高纯铝—合金铝(电子箔)—汽车轻量化”的产业路径,以万方铝业为龙头,前端突出再生铝、高纯铝,后端突出合金化、轻量化,产业能级加快提升。绿色建材产业按照“基础建材—高性能建材—装配式建筑—增材制造”的产业路径,以千业新材料为引领,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同时,前瞻布局氢能储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现代服务业突出“2+2”发展重点。聚焦发展智慧冷链物流、商产融合电子商务2个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旅文创、康养研学2个生活性服务业,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构建。
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澎湃动力。实施“科技强核”“大企业集团培育”“专精特新”等6项行动,大力发展“三室”经济,形成了“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带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发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发展”的创新生态。
“多亏了咱们的集成服务,持续几个月的验收办理竟然如此顺利完成。”鑫恒重工负责人为该区送来了感谢信。
创新企业集成式服务,打造“万人助万企”升级版,制定落实“宣讲惠企政策—量体裁衣争取—企业提出问题—分包领导、职能部门现场商定解决方案—确定解决时限—督导落实问效—回访跟踪评价”七步法,精准匹配争取政策、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从“一个企业到多个部门跑”变为“多个部门到一个企业去”,为全区42家企业精准匹配争取132项支持政策,限时办结健康元供水、丽珠用电、生物医药危化品处理等企业难题231个,帮助企业争取和减免各类资金及费用2.56亿元,超亿元企业突破20家。坚持“五高四化”,强化“双区”联动,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提升高质量发展承载力,现代服务业开发区排名全省第3位,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全省第13位。
关键词三
温馨港湾 幸福治理暖人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何答好民生答卷?一直以来,马村区坚持把民生关切“扛肩上放心头”,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把“十件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延伸“微网格”服务功能,幸福生活更加可观可感可及。
“早上醒了拉开窗帘,他们看到就放心了。”如今,早起拉开窗帘已成为该区独居老人和微网格员报平安的约定。这分“窗帘之约”的温暖守护,就是马村区在幸福基层治理工作中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
马村区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度、无缝覆盖、方便服务”的原则,根据人口密度、面积大小、居住环境等因素,将原有的337个全科网格划分为2589个微网格。立足“联亲、联近、联熟”原则择优选聘2406名公益心强的党员群众担任微网格员,发挥“传声、吹哨、服务”作用,达到“信息联通、资源联享、问题联处、网格联建”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人支持网格员、人人争当网格员、人人都是网格员”的目标。截至目前,该区微网格员帮办代办群众事项2.7万件,收集解决群众反映问题3997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马村区紧扣“123566”发展思路,探索推行“微网格治理”“月初干群连心会”“平安驿站”等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月初干群连心会,让我们有了对社区治理、为自己美好生活发声的机会,现在不动产证办理的难题解决了,经常堵塞的路口畅通了,我们与社区的心结也打开了。”在该区“月初干群连心会”上,群众代表激动地说。
“一条被子”“窗帘之约”的守护,九里山街道微网格员的大爱、拾荒老人的感恩、社区群众的感动……就这样,“月初干群连心会”上的一个个暖心故事被挖掘、被续写,涓涓暖流汇成河,滋润了群众的心田,成为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透过一系列有爱的举措,马村区也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成绩单。
——马村区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全省驻京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三零”创建工作先进县(市、区)等称号。
——马村区人社局、区人民医院、区工人村小学分别被评为全市清廉机关建设先进单位、清廉医院建设先进单位、清廉学校建设先进单位,获奖数量居全市城区第一。马村区获评优秀组织单位。
——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发起“困境儿童营养支持计划”,对20名孤儿分包到人、帮扶到位,投资1700万元改造2所敬老院,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实施2个蒸汽进村工程,6个预制菜项目实体化推进,打造5000亩高标准农田,创建8个乡村建设示范村。
——“一条被子”“窗帘之约”等5个暖心小故事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王家兄弟三谢徐秀叶”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点赞……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幸福治理的生动写照。如何巧用这根“针”,穿起千条“线”,打造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马村区委书记师少辉表示,马村区将继续用好这根“针”,下足“绣花功夫”,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构建区域一盘棋、治理一张网、服务全落实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辖区群众,稳稳托起老百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