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7日
在大数据时代构建批判性思维
(本报资料图片)
本期主持人:许伟涛
本期推荐人:李志国(山青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推荐书目:《这是真的吗》
推荐理由:《这是真的吗》一书有个副标题: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该书聚焦社会学领域,从批判性思维论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开始,着重阐释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缺陷的论证、因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偏差、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导致的理解偏差、由于证据的无效性导致的推理谬误以及由观点发表者个人偏见造成的认知局限等主题的论述,帮助读者掌握对观点展开批判性思考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避免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主持人拆书: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信息茧房。意思是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本书中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坚称我们知道唯一真正的原因并完全拒绝考虑其他观点,只会将社会世界过分简化。”信息茧房就像是专门为人类布置的舒适巧妙陷阱,我们总是很容易陷入其中,难以逃脱。尤其是生活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我们。
人类通过科技,实现了自我需求与信息的双向选择,然而当我们选择走进大数据精心布置的信息茧房,等待的不是破茧重生,而是一个过度简化的世界——碎片式阅读取代了深度阅读,被动观看代替了主动选择,人类的大脑就这么被流程化、简单化、标签化、无思考化。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欧阳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最常规的人类思维,它与人的开放性、超越性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文明进步最为重要的主体性条件。
构建批判性思维,关键要走出理智对待传闻、民间智慧和隐喻等于真理、对自己崇拜的人很难批判性的看待等盲区。同时,作者还针对这些盲区给出了相应的批判性思维小贴士:一是针对人身的论证以及用“谬见”来否定断言,都是在逃避批判性思维;二是文化浪潮塑造了我们对新想法的开放态度,而将某些话题定义为禁忌会阻碍批判性思维;三是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有四个评判标准:因在果前、因致果变、因果有据、因果明确,绝无可能建立一个绝对明确的因果关系;四是传闻是一种薄弱的证据,谚语和隐喻可能包含有待检验的建设。
总裁读书会,分享大智慧。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