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04日

太极拳如何打通气血

——市中医院疼痛科主任郭端云一席谈

郭端云(左)在太极拳公益大讲堂上指导学员。本报记者 李晓军 摄

本报记者 李晓军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存在的基础,是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将人体比作生长的植物,气就像阳光,血就像雨露。

作为人类非遗之一的太极拳,对打通气血有着何种作用?

近日,在市体育局、市太极拳协会组织的太极拳公益大讲堂上,市中医院疼痛科主任郭端云介绍,从人体结构上建立正确的呼吸模式,保持良好的体态,稳定的心境,从气、形、意方面进行阐述使人体三焦畅通,以达到太极拳健身的目标。她介绍,呼吸是最重要的动作模式。如果呼吸模式是错误的,就谈不上其他动作模式的正常。太极拳源远流长,门派繁多,但各门派在呼吸问题上一致主张采用腹式呼吸。

凡用横膈膜的升降来带动呼吸,从而形成腹部的起伏鼓荡,叫腹式呼吸。以胸廓的开合起伏来带动呼吸的,叫胸式呼吸。

平日在静呼吸时,男子多腹式呼吸,女子多胸式呼吸。但在一般情况下,不论男女老幼,胸、腹式呼吸都是兼而有之的。

“打太极拳强调采用腹式呼吸,是为了不致因胸廓起伏度太大,而使气血上涌,同时也不致使重心过于上升,而有失下盘的稳定。”她说,由于腹式呼吸使脐下的丹田穴位(丹田,为石门穴的别名)明显地起伏鼓荡,因此,能做到腹式呼吸,也就做到了“气沉丹田”。

据介绍,腹式呼吸法不止一种,打太极拳较常用的腹式呼吸法有下列三种:

一、自然呼吸法。自然呼吸法也叫“腹式正呼吸法”。呼吸时小腹部要任其自然地起伏鼓荡,既要适度地加深呼吸,而又不可憋气。这样逐步地做到深、长、细、匀、稳、缓、静等七个字的基本要求,术语上就叫“气沉丹田”。能够气沉丹田,便能使气血下行而不致上浮,这样就有助于运动时下盘的稳固。自然呼吸在吸气时因横膈膜下降,以致小腹部向外鼓出,这时肺部自然向下舒展,从而保证外界有大量空气进入肺部。由于这种呼吸法纯任自然,因此对人体健康是有益无害的。杨式太极拳主张尽量采用腹式自然呼吸法,这对初学太极拳的人尤为相宜。

二、逆式呼吸法。逆式呼吸法又叫“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向里收缩,呼气时小腹向外鼓出,这与腹式自然呼吸恰好相反。由于逆式呼吸在吸气时横膈膜上升,小腹部向里收缩,而肺的底部因被横膈膜顶起,肺组织就不得不向四周扩张,以保证外界有更多空气进入肺部。由于这种呼吸运动较腹式自然呼吸法剧烈得多,因此,如要采用逆式呼吸法,最好坚持练拳三五年以后。因为那时呼吸肌与肺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都已较为发达,能够经受逆式呼吸中横膈膜肌升降的剧烈运动。

三、发声呼吸法。发声呼吸法一般只用于太极拳推手运动或练习技击时的一种呼吸法,但也有用于走架和疗病,然而流传一直不广。杨澄甫先生传有“推手放劲三气法”,即:“推手练习放劲时,向上打,意欲将对方掷上屋顶,这时口发‘哼’音;向下打时,意欲将对方击入地中,这时口发‘哈’音;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入墙壁,这时口发‘咳’音”。

在祖国医学与武术著作中,一般把外呼吸叫作“外气”,把内呼吸叫作“内气”。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赖以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是自然之气和水谷精微。

体外自然之气,由肺吸入,体内水谷精微,由脾上输于肺。两气结合,称为“宗气”,宗气积聚于胸口膻中穴,上出咽喉以行呼吸,下贯心脉以遍布全身。所谓,“上焦中焦通则精气神具,下焦通气沉丹田则生气力”。

由此说明,宗气主要是指“内气”,或“经络之气”。而内气的运行不仅靠肺,也靠心脾,因此才有“气行血亦行”的说法。《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是指外气而言的,意思是说,呼吸舒畅,肢体才能灵活;反之,如呼吸不畅,动作就必然迟滞不灵。

《太极拳说十要》说“经络不闭则气通”,《十三势歌》说“气遍身躯不少滞”,《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等等,都是指内气而说的。

那么内气与劲力又有什么关系呢?

俗话说“气力”或“力气”,这就是把气与力联系在一起了,说明“有气才有力,有力必有气”。

现代运动生理科学研究了呼吸与力量的关系,其结论是:吸气时力量较小,呼气时力量较大,闭气时力量最大,这表明外气的呼出,恰好是内气到达四肢末梢的时候,因此肢体力量较大。

但在打太极拳时,不论采用何种呼吸法,都应做到“吸之绵绵,呼之微微”。对于呼吸的加深和调匀,都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有憋气的情况。否则,会因憋气而发生忿气、胸闷、头晕等现象,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呼吸功能不等于呼吸能力,能力强大不等于模式正确。因此,先具备呼吸功能,再纠正呼吸模式,再强化呼吸能力。

“通过调整呼吸模式,更好地感知人体结构,应用于太极拳训练,真正达到外修其身,内养其心,疏通气血,益气延年。”郭端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