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07日
延伸阅读
有关婴幼儿支气管异物的一些知识
本报记者 孙阎河
近期,市人民医院儿科二区连续救治了两名气管异物的幼儿。由于新闻报道篇幅有限,应编辑要求,记者昨日专程走访了该院儿科二区主任宋文涛,请他介绍一些有关婴幼儿支气管异物的基础知识。
对于近期为什么会出现婴幼儿支气管异物病例增多的问题,宋文涛解释,3岁以下的婴幼儿吞咽功能和牙齿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无法充分咀嚼细碎的食物,这个阶段进食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零食,就很容易发生误吸呛咳,甚至窒息。再有,婴幼儿咽喉保护性反射较弱,进食时嬉笑、哭闹、跌倒或突然受到惊吓,也会容易使异物呛入气管内。所以,婴幼儿本身就是支气管异物高发群体。另外,春节假期正是家庭聚会的高峰期,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喜欢逗弄孩子、盲目喂食,稍不注意孩子就容易将零食吸入气管。所以,节假日也是婴幼儿支气道异物的高发期。
此次救助的两个病例中,一个孩子的父母是医务人员,有气管异物相关知识,所以救治比较及时。而另一个则是在孩子吸入异物后,家长紧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让孩子咳出异物,孩子咳嗽发烧一个星期后才送到医院。对于家长为什么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宋文涛解释,气管异物的症状、轻重与异物的性质、大小以及在气管内存留的时间有关,一旦异物误入阻塞气管,会发生呼吸困难、窒息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可能出现气胸、肺不张、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但是,有时候异物被吸入支气管后,可滞留于与异物大小及形状相应的气管或支气管内。这个时候患儿可能不会出现太明显的症状,或仅会轻度咳嗽、呼吸困难,这在临床上又被称为“无症状安静期”,很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进食时,突然出现反复咳嗽、气喘以及声音嘶哑或失声等症状,就要引起注意,并高度怀疑是否为气管异物吸入。平时,如果孩子在无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突然无故剧烈咳嗽,家长更要重视异物吸入的可能性。即便家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为孩子排出了气管异物,也应随时观察孩子的相关症状,以免有异物留存在气管内。
最后,宋文涛提醒,如果孩子发生气管异物吸入后只是气道部分梗阻,整体气体交换良好,就应避免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由于紧张或者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孩子肋骨骨折、胸腔脏器破裂或腹腔脏器破裂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