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13日
小小黑木耳开出“致富花”
本报记者 王 颖
春来农事忙,乡村涌动新希望。3月10日,走进马村区安阳城街道马界村的木耳种植基地,大棚里一袋袋菌棒上密密麻麻地长着肥厚光亮的木耳,很是喜人,村民们穿梭在菌棒行列之间,忙着采摘、搬运成熟的木耳。
种植基地负责人刘宏伟采摘下一朵木耳,很是自豪地说:“我们种的品种是桑木耳,具有桑树枝和黑木耳的共同药用价值,被誉为‘好上加好’的黑木耳。”
马界村曾是省级贫困村,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位于村南的温室大棚是申请扶贫资金建设的。为了充分发挥大棚的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增收,2023年10月,村里吸引乡土人才刘宏伟承包大棚进行创业。刘宏伟和技术团队到周口考察学习桑木耳种植技术,采取“种植基地+食用菌企业”的模式,与当地食用菌种植企业合作,探索种植桑木耳。基地目前有5座温室大棚,其中2座大棚采用地摆式种植,2座大棚采用竹竿穿串立体式种植,1座大棚用于晾晒木耳。
“好品种是一个方面,关键是种植技术要跟上。”刘宏伟说。木耳的育种、栽培、出耳三个生长周期对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要求非常高,从装袋到出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目前,基地里的第一茬木耳已经进入采收期,前来务工的村民每天忙着把成熟的木耳采摘下来进行晾晒。
刘宏伟算了一笔账:大棚种植每年出三茬木耳,4个大棚的木耳经过晾晒后干木耳年产量为7000公斤,食用菌企业承诺以不低于60元/公斤的价格收购木耳,销售收入预计达到42万元。
木耳种植也带动了村民增收,用工高峰时,需要近30个村民来干活,从种植到采摘、晾晒,全年务工天数在150天以上。
“种植基地就在家门口,需要的时候来打打菌袋、摘摘木耳,一天80元工资,真不赖!”正在大棚里采摘木耳的马界村脱贫户侯军富高兴地说。
在马村区,让土地“生金”,托起强村富民梦想的实践还有很多。在演马街道羊肚菌生产基地里,一袋袋羊肚菌菌包均匀分布在大棚里,有的羊肚菌已经破土而出,带来丰产希望。在马村街道焦东银河庄园的蔬菜种植大棚里,芹菜、西红柿、黄瓜长势喜人,农户们忙着采摘、打包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