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18日
新时代“枫桥经验”滋润老旧矿区
——中站区李封街道“善治”样本观察
本报记者 杨丽娜 翟 艳
这里的统建楼被称为老旧小区改造的奇迹,这里的煤球房确权书是敢于担当的创新,这里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有独享的铜铃铛……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无主楼院到事事有人管,从陆续逃离到纷纷回归,这里的变化可谓脱胎换骨、换了人间。
这里就是曾经的矿区职工生活所在地——中站区李封街道。
这些变化来自于“善治”。
何为“善治”?
李封街道的答案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机制,坚持把“支部建在一线、服务开展在一线、群众凝聚在一线”,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党政”独唱为群众“合唱”,着力解决群众“急难盼愁”问题,拉近党与群众距离,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不断提升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善治”样本观察一:基层党组织是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你们怎么又来了,这里不欢迎你们。”
时隔几年,回想起统建楼、十五中家属院等老旧楼院改造拆除私搭乱建时居民强烈反对的情景,李封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文君仍历历在目。
李封街道辖区老旧小区多、无主楼院多、分散楼栋多,楼院年代久远,墙体破损,护栏脱落,地面坑洼不平,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更严重的是,楼院中间被煤球房、私搭乱建占据,居民行走其中如同进入迷宫。
“遇到紧急情况,群众的生命安全如何保障?”张文君深知安全重于泰山、防患始于未然,必须下决心治理顽疾。
李封街道开始重拳出击。但第一拳打出去就不顺利,煤球房拆迁遇阻停滞不前。
“这可都是我们自己花钱买的。”辖区居民说。
不拆,事关居民生命安全;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彼此较劲,互不相让。
“好事必须办好!”面对矛盾,迎难而上。
“不让群众利益受损!”多方讨论、征求律师意见后,李封街道为居民出具煤球房确权书,承诺未来楼院拆迁煤球房面积有效。
盖了大红章的确权书让居民吃了定心丸,党员带头拆除,所有的私搭乱建拆除干净。
立竿见影!很快,雨污分流、重铺路面、飞线整治、墙体粉刷、楼梯整修、护栏更换、增设停车棚和充电桩……一拳接一拳,一拳比一拳力度大、效果好。
统建楼、十五中家属院、建委二号院、四中家属院、金园小区、农行楼、工行楼等43个老旧小区以及荣和小区、荣祥小区、马房楼、砖厂楼、日新楼等16个“三供一业”小区全部穿新衣、换新颜,由“老破差”变为“新绿美”,市场西巷也由“杂乱巷”变成“幸福巷”。
“住得舒心了,心也就走到一起了。”说起现在的居住环境,辖区居民对李封街道和社区干部赞不绝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怡光社区党委书记侯秋霞曾有个美名“卤肉书记”。
辖区居民张春萍因为执着于上访耽误了儿子的培养和教育,以至于孩子学无所成、无所事事,更让张春萍深陷上访的恶性循环。
侯秋霞多次走访,终于打开张春萍的心扉,并决心帮助她的儿子自强自立,除去张春萍最大的心病。
结合张春萍的特长,侯秋霞帮忙联系地方、添置设施,让他们娘俩儿摆起了卤肉摊。
为了支持他们的生意,侯秋霞每天下午都要去买点卤肉。恰逢过年期间,侯秋霞走亲访友都要带上卤肉,“卤肉书记”因此扬名。
如今,张春萍与儿子忙于自己的小日子,早已不知上访为何物。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找对方法,把党员干部的作用都发挥出来,就没有啃不下的骨头、跨不过的坎儿。”张文君说。
找准支撑点,夯实党建引领基石。
李封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资源整合,依托“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一长四员”(网格长+专职、兼职、专属、下沉网格员)作为宣传员、信息员、代办员、调解员的作用,切实让党员身份“亮”出来、工作职责“扛”起来、先锋形象“树”起来,真正使红色治理元素渗入基层治理的根茎叶脉。
抓住“硬载体”,从“有形”向“有质”提升。
该街道打造“一岗通1.0”,实现“找一个人、办所有事”的技能通;打造“一岗通2.0”,实现特殊群体“不见面办事、零距离服务”的一路通;打造“一岗通3.0”,所有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做到辖区工作“五提五知”,实现基层治理的方法通。
在“小红李”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创新打造“小红李·家在李封”党建品牌,一社一品,将特色“小盆景”串成党建“大风景”。“怡缕阳光”,打造“八会一秀”“小巷故事会”一点一线党建示范带,将组织形象彰显在家门口,走“心”又走“新”。“紫荆花开”,以“九在楼院”活动为抓手,打造“五和”社区,让居民收获更多“屋檐下”的幸福。“向阳而生”,聚焦“家门口”需求,依托“白+黑”医疗和矿工志愿服务队,精细化开展便民服务。“恒心衡苑”,以文化活动凝聚人心,从一群老年文化爱好者的有形活动,到带动一大批热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中来,让志愿服务更鲜活、更生动、更实用。
“小红李·家在李封”红色矩阵的形成,全面激发激活了党建品牌建设动能,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善治”样本观察二:“远亲不如近邻”是筑牢基层治理基石的有力支撑
“老李,快过来我家,有急事!”怡光社区网格员李胜利提起这件事感觉很自豪,“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当时打电话的人压着嗓子说话,老李急匆匆赶过去。
原来,老张被人蛊惑,非要花8800元买一个理疗床垫,老伴和闺女咋劝都不听。情急之下,老张女儿偷偷给老李打了电话。
老李一到就知道:老张上当了。他马上找出手机上相关新闻报道,耐心劝解老张。
“我信你的!”老张如梦初醒地说。他老伴和女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为什么愿意相信网格员的话?
离你最近,感情最铁。这些网格员都是社区居民选拔的热心、耐心、细心的好邻居,谁家有事,立马就到。
“网格员是离我们最近的服务员,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们经常遇到楼道灯不亮等小事,只要反映到网格员那里,很快就能解决。”怡光社区荣和小区1号楼居民李征对此深有感触。
不止如此。
李封街道创新打造“全要素网格”,整合党建、矛盾调解、安全生产等多要素,做到党的组织建在网格里、党的宗旨落实到网格里、党的活动开展到网格里。
建立完善“人、地、物、事、情”网格要素表,26位专职网格员建立26个民情数据信息库,基础数据、民生民情一目了然、底清数明。
推出群众“点单”提需求、网格“接单”解难题的“点单式服务”,做到诉求有人听、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点单”容易“接单”难,难就难在谁来“接单”!
可在李封街道并不难。
除了网格员,志愿者也是“接单”人。
学习会、能人会、达人会、英雄会、成果秀等“八会一秀”,让“缝衣孔阿姨”“辅导李老师”“维修王大哥”成为辖区里的红人。
把辖区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挖掘出来,建立数据库,鼓励他们热心提供公益性服务,让身边人影响身边人、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身边人服务身边人,让邻里互助理念生根发芽,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
向阳社区翟新全以前是矿上的维修工,退休之后成为一名志愿者,谁家水管漏水了、电灯不亮了,他总是随叫随到、热情服务。
“很自豪!”翟师傅说,“走在小区,谁见我都跟我打招呼。退休了还能发挥社会价值,值了!”
遇见光、追逐光、成为光。
2016年以来,李封街道先后组建了党员先锋队、文化宣传队、特色服务队、夕阳服务队、“小红李”帮帮团、治安巡逻队等“小红李”红色志愿服务队16支,在城市创建、志愿服务、民生实事、群众自治、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了居民有所需、社区有所应,居民有所急、邻里有所助,居民有所乐、邻里共分享的良好氛围,基层服务效果不断显现,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独自居住在怡光社区的崔玉琴,年已七旬,去年社区专门在她床头安装了铜铃铛,每天会有网格员、志愿者摇响铃铛看望她、问候她。
“住在这里很安心、很舒心,虽然儿子在其他地方买了新房,可我就是不想搬走。”崔玉琴老人说。
楼院大多没有物业公司管理,李封街道靠的就是“网格+志愿服务”!
社情民意收集、民生事项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治安防控、特殊人群管理、政策法规宣传、文明新风倡导,每项工作都不落下。
社情民意全知道,矛盾纠纷全调解,社区服务全天候,关爱帮扶全方位,服务延伸到辖区的每一个角落。
李封街道用贴心服务烹出“幸福味道”,形成“邻里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让社区更美更宜居,进一步筑牢了基层治理的基石。
“善治”样本观察三:共建共治共享是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的澎湃力量
“多亏了议事会,这下特殊车辆进出小区方便了,我们放心了!”
家住怡光社区十五中家属院的徐合文,提起往事,仍然激动不已。
小区改造后加装了大门和电子门禁,居民连声称好:“以后可是安全了。”
徐合文却琢磨开了:门岗无人值守,万一小区里发生紧急情况,救护车、消防车进不来咋办?
社区接到徐合文反映的问题后,随即召开党群议事会。经过讨论,决定把相关医院救护车和消防大队救援车辆的牌照都输进系统,方便特殊车辆进出。
“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徐合文感觉很开心。
怡光社区市场西巷“街巷党建”记录本记录了一个“居民自治叩响幸福门”的故事:街道给思路,居民想办法,大家办大事,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街巷改造找到了新路径。“你看,这个大门改造,所有参与集资的居民都上了‘时光档案’,公平、公正,真正体现了‘楼院是我家、洁美靠大家’。”侯秋霞说。
“初心议事”聚合力,居民“众筹”解“众愁”。
李封街道不断探索“初心议事”机制,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把征民情、听民意的触角延伸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直击“痛点难点”,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声,推进“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快议、难事广议”,实现“全周期议事、全过程民主、全方位共治”,让更多群众的“金点子”化作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同时,将“初心议事”机制融入青少年实践活动、社区养老服务、党员“三会一课”中,鼓励和引导社区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参与协商议事,倾听不同群体的心声,真正把百姓家门口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舒心事、开心事、暖心事。
“通过建立完善‘初心议事’机制,以‘邻里来说事、社区来听事、共同来解事’为抓手,形成“事务共议、问题共解、环境共治、资源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李封街道办事处主任蒋珂佳说。
“初心议事”推广至今,李封街道解决了诸如荣和小区和东采煤街1200余户居民集中供暖、怡光小区车棚改造、环保局家属楼水网改造、衡苑西街自建房群众生活用水等各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做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坚定践行者,李封街道为全国老旧矿区的基层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