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02日
修武县 增强党组织“两个功能”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本报记者 杜挺勇
本报通讯员 周 芳
八百里巍巍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修武县,留给了云台山。好山好水带来修武发展好“钱景”。
修武如何利用资源优势、组织优势,破解乡村发展产业难提升、人才难引育、服务难匹配“三难”问题,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近年来,修武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增强乡村党组织“两个功能”为目标,以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要素相聚为基础,以“1134”为总抓手,以组织联建聚合力、产业联营强动力、人才联育增活力、治理联动提效力为路径,跨村连片设立区域党委,探索农村区域化党建新模式,推动乡村抱团、融合发展、区域提升。
组织联建聚合力
“俺村和旅游明星村岸上村结成了共建村,让我们的乡村旅游少走了不少弯路!”日前,谈起组织联建,修武县乡村农文旅东部区域联建村、云台山镇一斗水村党支部书记王勇深有感悟。
借鉴岸上村乡村运营理念,一斗水村推出“传统村落新玩法”,规划路线、盖章打卡、直播带货、互动引流,带动一斗水小米累计销售4000余公斤,民宿入住率提高10%。突出联建互促,整合资源,串珠成线,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成功带火“乡村游”。
扭住组织龙头,打破惯性工作路径,该县分别设立一个县级乡村农文旅区域党委、五个乡级区域党委。县级区域党委将21个农文旅产业重点村纳入联建范围,党委书记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担任,党委委员由相关部门、乡镇和核心村主要负责人担任,形成贯通县乡村三级党委工作新格局。乡级层面依托区域内班子强、产业好、能引领的强村,按照强弱联合型、产业集聚型、地域相邻型等模式,跨村联建党委,发挥组织优势,统筹各方力量,将多方主体拧成“一股绳”。
产业联营强动力
“通过联村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先后承接实施了1.9万亩的小麦‘一喷三防’、6个村18条道路破损路面修复项目,目前利润12万元,平均村集体每村增加收入5000元。”近日,郇封镇高效农业区域党委副书记、大位村党支部书记崔磊磊掐着指头算起公司账。
该镇联村运营公司还将承担实施5.47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不仅给公司创造利润,还可以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
突出产业主线,修武县区域党委大力引导群众发展经济,各项工作围绕产业发展做文章。设立县乡两级9家联村运营公司,将各村资源嵌入联村生产运营全链条。推出“叠彩云乡”公共品牌,坚持组织靠活动理念,先后举办年货展销活动、樱桃采摘活动等18场活动,繁荣市场、助农增收。建设一斗水文化教育基地等22个项目,联合河南农业大学开发云乡连翘等30种农特产品,规划推出30个实践教学点位,让乡村资源实现价值变现。县联村运营公司成立两个月,向21个联建村分红42000元。
人才联育增活力
以“产业链”破题,推动干部人才“向上生长”。在面粉工坊,村“两委”干部韩艳红化身“面点魔法师”;在丑鸭非遗工坊,致富能手李转红担任研学讲师;在联建村,选调生苏秋生、鲁冰洁、刘竞帆开展直播带货。干部人才在乡村联建、产业联营中成为多面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同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越来越多的乡创客、新农人、高等院校、考察团走进修武、投资修武。
通过实施“三个培养”,人才在区域化党建中联育。培训村“两委”干部,开展区域化党建讲演展示活动6期,实施“宁城村官上大学”行动,组织55名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干部走进校园提升学历。培养发现后备力量,实施“青村计划”和村级后备干部培育“青蓝计划”,储备产业带头人、农村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等各类优秀人才215名。培育中青年群体。围绕农村青年职业规划和职业对接,下沉16名乡镇干部专职担任区域党委委员,选派12名选调生到联建村任职,发挥联村运营公司平台作用,设立两个实践锻炼基地,组织36名青年党员一线历练成长,吸纳、帮助解决青年群体就业165人,让更多“人才”力量在乡村奔涌澎湃。
治理联动提效力
联建的是组织,壮大的是产业,提升的是治理,收获的是民心。
周庄镇面业小镇区域党委与该镇卫生院结合,不定期为联建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开展义诊;王屯乡大枣之乡区域党委联建村共享群众服务场所,为联建村、企业、学校等青年群体提供交流平台;乡村农文旅东部区域构建起“中央厨房+分餐点+送餐上门”三级网格化养老助餐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
该县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不断优化就业、医疗、教育、养老四项群众服务,推动区域内各村养老设施共用、医疗服务共享、教育资源共有、文体活动共办。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幸福院打造老年助餐场所,依托文化广场举办“村BA”,依托研学点开设研学课程,各区域党委还积极组织联建村党员开展乡村建设、安全稳定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县180名村“两委”干部、1220名农村党员、210名志愿者活跃在为民服务的最前沿,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