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01日
马村区
加快一区两城三基地建设
实现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焦作实践先行区
发展中的焦作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园区。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市“三十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一期封顶,预计今年年底前达到使用条件。图为项目现场。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市“三十工程”——白鹭湖智慧岛项目效果图。
市“三十工程”——“云台·天河”EOD项目效果图。
市“三十工程”——焦作低碳数智物流枢纽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图为项目效果图。
健康元4AA项目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丽珠制药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如玉带一般穿城而过。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宜居宜业的马村区城区一撇。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将行政服务中心迁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便于服务企业、群众。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平安驿站助力平安建设。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微网格治理提升辖区群众幸福感。图为微网格员为老人洗头。本报记者 王 颖 摄
建成投用的万邦焦作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秦 嬴 摄
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研发人员认真工作。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孔子问礼处村民带着孩子弹古筝、颂诗经。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马村区冯营街道创新“微网格+微服务+微治理”幸福治理模式,开展夕阳红“窗帘行动”,守护独居老人幸福安康。 陈 洁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马村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张 蕊
核心提示一: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百年矿区蝶变崛起。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马村区苦干实干、奋勇争先,走出了一条蝶变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马村区历史文化厚重,资源禀赋优越,近年来经济增长势头向好,主导产业集聚成势,服务企业效果明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从传统矿区到“焦东融合创新城”“焦东生态康养城”悄然崛起、从“煤电铝”传统产能到以生物医药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飞跃。
今年上半年,马村区GDP增速全市城区第一;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排名全市城区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排名全市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市城区第二,初步实现了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的目标。
核心提示二: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先行区的奋斗目标和构建“一区五城”发展新格局,市委书记李亦博调研马村区提出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的鲜明定位。
马村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围绕全市奋斗目标和发展新格局、结合马村实际,完善提升“一区两城三基地”战略定位,即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焦作实践先行区,建设焦东融合创新城、焦东生态康养城,高端材料和生物医药基地、综合枢纽和现代物流基地、新型消费和绿色供给基地。该区将锚定打造先行区的奋斗目标,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更高质量、更快步伐实现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三个转变
推动经济向好发展向新
理念上的转变
凡事讲政治
谋事观全局
遇事迎难上
始终扛稳“国之大者”。守牢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两条红线,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始终注重创新引领。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省深地材料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原料药研究所和丽珠合成分析研发中心“三足鼎立”,发酵半合成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实施“3510”重点项目,6个项目入选市“三十工程”。“云台·天河”EOD项目生态廊道建设方案获南水北调中线公司批复,供水厂土地手续获省政府批复;生物医药产业园标准化厂房一期完工,健风生物等项目建成;白鹭湖智慧岛正在进行地基稳定性处理,2亿元首期生物医药基金到位。9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获批资金3.2亿元、数量额度均居全市第一。
始终优化营商环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市场主体2218户,营商环境评价跻身全省城区“第一方阵”。
始终躬身服务民生。在全市首家发起“困境儿童营养支持计划”、首家为学校建设公益停车场,东孔庄在全市率先实现村庄集中供暖,建成老年养护中心,与国药集团合作建设“四中心一谷一院”。
导向上的转变
方向更明确
靶向更精准
指向更聚焦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44.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4%、提高了3.3个百分点。
更加注重产业和企业。明仁原料药、敏于行铝轮毂等项目即将落地,上半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2.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8.7个百分点,“药、铝、材”主导产业项目个数占重点项目的79.2%,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3.6%。
更加注重安全和底线。扎实筑牢安全“堤坝”,消除重大风险。2022年以来信访工作质效持续排名全市第一,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称号。
作风上的转变
示范引领强
上争意识足
落实成效好
围绕争取政策,争取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中央预算内支持等政策5项。
围绕争取项目,争取国家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项目48个。
围绕争取资金,争取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设备补助奖励等资金5.1亿元。
围绕争取平台,争取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19项。
围绕争先进位,经济运行、乡村振兴、“五星”支部创建、平安建设、新闻外宣、民族团结、清廉创建、党委信息等各项工作争先进位,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1项,全区各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走前列。
五个蝶变
引领老矿区
旧貌换新颜
产业蝶变 …………………
项目建设 加速起势
马村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摒弃过去依靠资源发展的老路子,在产业布局中突出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夯实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
该区结合区情和产业实际,谋划“3510”项目,强力推进“云台·天河”EOD项目、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白鹭湖智慧岛三大战略项目。以三大战略项目为引领,把项目建设贯穿所有工作、解决所有问题全过程,点燃经济“强引擎”。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省“双百”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的谋划。省委、省政府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列入全省“7+28+N”产业链群,我市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全市13条产业链群之一。马村区紧紧抓住机遇,依托拥有健康元和丽珠2家上市公司生产基地的优势,聚焦转型,谋划总投资103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涵盖6个方面的内容,计划2026年产值突破150亿元。目前,该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创新蝶变 …………………
发展活力 加快释放
老区蝶变,重在创新。马村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突出制造业“当家”,比创新、拼能级,比集约、拼效益,比质量、拼服务,挺起产业“脊梁”,发展新质生产力。
围绕创新,马村区布局了一系列创新体系,成为该区转型发展的倚重。谋划实施投资30亿元白鹭湖智慧岛项目,立足“三空间、两平台、一示范”功能定位,紧扣生物医药研发和数字经济培育两大板块,“三岛一区”加快建设。白鹭湖智慧岛作为双创载体,突出服务产业创新、数字化转型、服务高端人才引进功能,聚焦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智慧新引擎。健康元医药研究院引入生物医药专业人才68人,建立工业微生物选育等八大技术平台,正在推进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
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澎湃动力。实施“头雁企业”培育工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制造业头雁企业、省级绿色工厂申报成功,建立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千业水泥成功申报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健康元成功申报焦作市首批重点实验室。实施“科技强核”“大企业集团培育”等6项行动,大力发展“三室”经济,形成了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带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发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发展的创新生态。
城乡蝶变 …………………
满城新景 惠及民生
曾经的马村区,有着沉陷区、塌陷地、山坡地分布广的现状,城乡发展是其短板。如何改变城乡面貌?马村区的回答是依靠项目。
聚焦生态,谋划“云台·天河”EOD项目。项目总投资30亿元,是马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抓手,该项目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双向转化、循环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真正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特色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绘就“体现南水北调精神的山水画卷”“中原和怀川文化的历史画卷”“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城区高质量发展的锦绣画卷”。项目建成后,将自带流量,辐射带动30平方公里,惠及南水北调两侧12个村、6个社区、3.5万群众。
聚焦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完成解放东路改造、人民路非机动车道和污水管网改造等项目,整治提升35个村的背街小巷,实施2个蒸汽进村工程,打造3.7万亩高标准农田,创建2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精神蝶变 …………………
转变作风 激活动能
扛起新使命,踏上新征程。马村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论断,在全区强力推进“上争”工作,即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争取平台、争先进位,以“上争”破难题促发展,以精气神的提升助力老矿区蝶变。2022年以来,马村区集中精力谋划千秋项目、长远项目和基础性工程,在项目谋划、资金争取、项目建设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三大战略项目稳步推进。
马村区标准不降、劲头不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牵引,以服务群众为中心,汇聚“五新”合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在全区上下开辟“创星”一盘棋、“争星”一条心、“摘星”一股劲的良好局面。突出严管厚爱结合,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试错容错免责机制,出台《突出“四敢”导向激发全区干事创业争先出彩的若干措施》,真正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全力打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精气神还体现在创新服务上。马村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提出集政策、问题、措施于一体的一企一策助企纾困新模式,变“一个企业到多个部门跑”为“多个部门到一个企业去”,实现政策集成解读、问题集成交办、措施集成发力,这就是被马村区企业家称作“万人助万企”升级版的“一站式集成惠企服务”。去年以来,该区共限时办结健康元供水、丽珠用电、生物医药危化品处理等各类企业问题262个,刷新了“马上就办”的马村速度。
幸福蝶变 …………………
基层治理 细致入微
开展“窗帘之约”行动,在窗帘开合之间守护老人安全;开展“敲门行动”,入户走访察民情解民意……在冯营街道这个矿区职工生活的地方,微网格员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冯营街道微网格员的温暖守护,是马村区探索推进微网格治理模式的一个案例。近年来,马村区坚持把民生关切“扛肩上放心头”,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把“十件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延伸微网格服务功能,幸福生活更加可观可感可及。
何为微网格?马村区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度、无缝覆盖、方便服务的原则,划分微网格,立足联亲、联近、联熟原则,选聘2406名党员群众担任微网格员,发挥“传声、吹哨、服务”作用,实现“信息联通、资源联享、问题联处、网格联建”。截至目前,该区微网格员帮办代办群众事项2.7万件。
马村区探索推行“微网格治理”“月初干群连心会”“平安驿站”等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先后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县(市、区)、全省“三零”创建工作先进县(市、区)和省、市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等称号。
六个围绕
马村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落实“六个围绕”、突出关键环节,扛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焦作实践先行区的使命任务。“六个围绕”是市委书记李亦博到马村区调研时提出的要求,即围绕主导产业抓创新、围绕扩量提质增效抓工业、围绕重点突破抓现代服务业、围绕一体化发展抓城乡建设、围绕普惠共享抓民生保障、围绕第一要务抓党建。
马村区紧扣“六个围绕”,加快打造“一区两城三基地”,以重点工作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一步一个脚印把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焦作实践先行区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围绕主导产业抓创新。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厚植打造先行区的新动能新优势。培育科创主体、夯实平台支撑、营造创新生态。
围绕扩量提质增效抓工业。工业经济是打造先行区的优势所在、基础所在。要按照省委书记楼阳生“小区也能做大产业”的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一转带三化”,链群并育做大总量、引建齐抓做强增量、数实融合做优变量,为实体经济“强筋壮骨”。
围绕重点突破抓现代服务业。经济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强引擎。要发挥“双区融合”优势,壮大现代物流产业、促进新型消费、推动文旅融合,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围绕一体化发展抓城乡建设。打造先行区,必须把牢城乡统筹这一重中之重,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打造品质城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擦亮绿色颜值,尽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围绕普惠共享抓民生保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打造先行区的重大任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民生之本、提升治理之效、夯实安全之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的民生含量更足、幸福指数更优、安全系数更高。
围绕第一要务抓党建。打造先行区,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提升政治能力,大抓基层基础,涵养清风正气,持续优化政治生态。
马村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把握“五个关系”:在“稳”与“进”的把握中迎难而上,保持战略定力;在“内”与“外”的转换中抢抓机遇,赢得发展主动;在“统”与“特”的重构中率先突破,培育壮大优势;在“干”与“群”的连心中搭建桥梁,凝聚党心民心;在“严”与“爱”的并举中恪尽职守,勇于担当作为,汇聚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焦作实践先行区的奋进力量。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马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紧紧围绕市委“一区五城”奋斗目标,突出“四个聚焦”、聚力“三十工程”,加快建设“一区两城三基地”,实现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焦作实践先行区,把蓝图愿景落地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