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01日
温县:一根山药种出富农产业
本报记者 陈 彬
本报通讯员 张 昊
从天赐地造到匠心培育,由躬耕田间到美名远播……温县种植山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今更是“爆火出圈”。
近年来,温县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推进铁棍山药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升级,在相继获批三大“国家级地标”农产品之后,铁棍山药声名鹊起,“身价”一路上涨,成为一方富农产业。
新技术带动高效能
眼下,正值山药收获季。在温县岳村街道韩郭作村铁棍山药高效种植示范基地,种植大户、焦作旺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旺林正忙着指导工人采挖山药。
“通过推广铁棍山药合理密植技术和‘4+3’优质高产种植模式,每亩地大概增产500多公斤,亩均产量2000公斤左右。”温县农科所副所长刘永康说,“运用新技术种植的山药出苗率高、品相好,进一步提高了山药的品质和产量。”
近年来,在种植、销售及加工整个供应链体系中,温县各职能部门和县四大怀药协会依据各项技术规程进行统一服务、统一监督管理,确定“十统一”工作模式,在全县建设22个“十统一”铁棍山药标准化基地。同时,为提升种苗品质,温县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企业怀药科研机构5家,培育怀药新品种7个;大力推广怀药种植新技术,提高药农种植技艺;推广千亩高效种植示范基地项目,为铁棍山药高质高产开辟了新路径。
附加值拉长产业链
在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桶桶山药粉在加紧生产。“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山药粉等系列产品的市场反馈都非常好。”怀山堂董事长康明轩说。
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怀山堂通过自建种植基地1000亩,采用“企业+农户”运营模式,以订单采购、合同采购、联合种植等形式,与20余家合作社、农户达成合作协议,带动周边10个乡镇(街道)100多个村12000余家农户种植怀药,走出了一条企民共赢新路子。
怀山堂的实践只是温县深耕怀药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温县瞄准药用、食用和保健品开发三个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攻关,开发中药饮片、饮料、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等多种系列新产品。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怀药农民专业合作社868家,怀药加工及销售企业696家,拥有8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20个山药产品通过绿色认证,获批山药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从昔日的人工种植,到如今机械化种植;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龙头企业带动成立合作社,温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为基础、加工和营销为依托的山药产业链。
小地标做出大文章
如何进一步唱响品牌,让铁棍山药更“出圈”,提高铁棍山药的市场辨识度?
近年来,温县通过怀药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怀药品牌形象,实现怀药品牌价值和溢价;通过开展温县铁棍山药统购统销系列宣传,设计专用的新包装、新标识,进行全方位营销推广,开发标杆性产品,主打绿色健康,主攻高端市场,提升产品的质量信誉,树立温县铁棍山药新形象;在央视、人民网、河南日报等传统媒体及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作好品牌推广,维持温县铁棍山药在山药品牌中的龙头地位。
“农产品要实现高利润,品牌化是关键。”温县农业农村局怀药股股长段天恩说,“这几年,无论是建造全国首座怀药博物馆,还是举办铁棍山药文化周等活动,都是为了进一步塑造怀药品牌,让温县铁棍山药被广大消费者认可,走上更多百姓的餐桌。”
目前,温县铁棍山药先后集齐三大“国家级地标”,连续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温县铁棍山药及其制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及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如今,扎根古温大地的铁棍山药,正带动一条条产业链,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为推动县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