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09日

育工匠精神 塑太极之韵

——我市艺术家宋光辉以雕塑传承太极文化的探索

宋光辉在创作太极雕塑。本报记者 李晓军 摄

《太极》系列陶瓷雕塑作品。本报记者 李晓军 摄

本报记者 李晓军

近日,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我市青年艺术家、河南理工大学教师宋光辉的一组《太极》系列陶瓷雕塑作品精彩亮相。

这是该组作品在“紫金奖·体育文化创意与设计赛”获奖后,首次将太极文化以雕塑作品的形式亮相长三角文博会。该组作品受到专家赞誉的同时,也为焦作大量“圈粉”。

那么,这组获奖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宋光辉又是如何以雕塑传承太极文化的呢?

12月6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一间工作室内,宋光辉手持雕刻刀,旋转转盘,正在聚精会神地打磨一个太极主题雕塑作品的“底稿”。

“传统太极雕塑多倾向写实风格,停留于形体动态的再现。我在创作理念上,轻外在肢体动作的摹写,重内在太极哲学内涵与意象的提炼。”宋光辉谈及他创作的太极主题雕塑时说。

据介绍,宋光辉的这组获奖并亮相文博会的《太极》系列陶瓷雕塑作品,共有4件组成。“这些雕塑有一个共同点,腿部粗壮夸张,体量感很强。头部很尖,像一根针。这体现了太极哲学思想,那就是根要扎得住、扎得稳,顶部却像悬针一样,轻盈到可以提起来。”宋光辉说。

宋光辉认为,深入挖掘并拓展太极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外延,提炼其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以美的方式进行创新展示,是推动太极拳文创“活起来”的重要思路。

知易行难,贵在坚持。

雕刻有形的“手”,削掉、重做……半年时间,宋光辉将雕塑放在桌案上,随时观察;放在转盘上,从不同角度观察;在习练太极拳的人群中观察。然后,又经过无数次修改,直到从每个角度、不同侧面观看,线条都顺畅、和谐、灵动,没有死角。

将雕塑制作成陶瓷,釉色曾尝试用蓝色、红色、银色等很多效果,经过数十遍的反复修改、尝试,宋光辉最终选择黑色和灰白色,展现太极雕塑水墨流动的感觉……

宋光辉在一遍一遍地修改中,磨炼意志、升华精神,践行了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最终,这组获奖作品获得高度评价。

我市著名雕塑家薛骏猷认为,宋光辉的作品将太极拳的形体动作与哲学内涵,通过简化精炼的造型、流动穿插的线条、深厚稳重的釉色等元素做到交融互通,多角度诠释和表达太极的力与美。

“在视觉上展现出动静并存、刚柔相济、虚实变化的太极文化美感,具有东方文化美学特征的形、神、韵统一的和谐之美。”薛骏猷说。

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作为本科、研究生均为雕塑专业毕业的高校教师,今年40岁的宋光辉心中点燃太极主题雕塑“创作火苗”,始于2021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在非遗传承方面。发源于焦作的太极拳成为人类非遗,要坚持守正创新、活态传承,让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在文创研发方面。太极拳作为焦作的一张文化名片,长期以来,太极拳主题的文创产品并不丰富,获得大奖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在个人视角方面。作为一名老家山东的“新焦作人”,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太极文化熏陶,并参与习练太极拳,对太极拳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

“不论是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还是一名高校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用自己的雕塑特长,推动太极拳这一人类非遗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宋光辉说。

目前,宋光辉仍在继续探索以雕塑形式传承太极文化,为推动太极拳产业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