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1日

年味中的春联

□董全云

最早迎接年的,是春联、灯笼和爆竹。

“腊八、祭灶,年歇来到。”母亲说,一进腊月就是年,街上的年货市场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

父亲说,又到了写春联的时节了。“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喧天贺新春”“致富人家春常在,勤劳门第幸福长”“八方共饮盛世酒,四海同吟幸福歌”等歌颂美好生活的大红春联,让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春节,一个最重要的寄托,就是春联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七绝《元日》,呈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喜气洋洋、民众欢欣迎新年的画面,其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贴春联和年画。春联的出现要追溯到明朝。据传,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下旨公卿士庶之家写春联一副。从此以后,人们开始使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春联的颜色与民俗相关,通常为喜庆的红色。父亲说,有些地区的春联还有白色、黄色、紫色、绿色、蓝色等,分别用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有不同的含义。在传统民俗中,贴春联很有讲究。如果春联贴的位置不好甚至贴错了,会招惹四方八邻的笑话。

“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也就是贴门神、贴春联和贴窗花。儿时,村里的二大爷毛笔字写得好,每年村里的人蜂拥着去他家求写对联成了村里的别样风景。

二大爷的毛笔字很漂亮,他是村里罕见的文化人。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扯着棉线裁纸、叠格,在小碟子里倒上墨,然后在我们一群小孩子艳羡的目光中,蘸磨、运笔,流畅地写好春联,随着一股墨香的飘出,飘逸的行书、古朴的篆书、端庄的隶书赢来村里人们的喜欢和称赞。写春联的二大爷成了那个时候我们心目中的偶像。我们把刚写好的春联小心地抬放到一旁晾晒,看那一撇一捺的墨汁慢慢洇干,飘着墨香的大红春联走上村里的每家每户的门楣,散发着温暖喜庆的光泽。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了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春节一到,春联贴上门框,似乎就年味十足,心底充实了。

城市,乡村,红纸,黑字。一个个书者挥毫泼墨,或遒劲有力,或隽永清新,总是令人迈不开步子。这不,文联的书法家送“福”送“喜”现场写春联,送到了社区门口。一张张带着墨香的春联接地气,温暖喜庆,带着温度就来到了居民的手里。春联打上了浓郁的文化符号,于是,喜庆的,热闹的,文明的,和谐的,就一股脑儿涌来……最质朴的祝福,最直接的表达,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春联的外在形式。

当火红的春联铺天盖地时,浓烈热闹的年味就真正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