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17日
沁阳市 科技局
实施“1234”创新行动 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沁阳市技术合同登记额完成10.2亿元,完成率焦作第一;焦作市创新型种子企业20家,焦作第一;沁阳经开区成功创建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焦作唯一……三个第一,让该市2024年科技创新成绩亮眼。
聚焦沁阳市“抓创新、强工业、兴产业”战略部署,持续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创新引领发展当示范走在前为目标,强力实施“1234”创新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焦作市科技创新工作排头兵……2025年,沁阳市科技局科技创新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1234”创新行动
打造一流创新高地
“1”:实施10大科技创新项目。包括年产4.7万吨医药化工及有机新材料中试项目、合成生物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年产300吨聚苯硫醚中试等10个替代进口或国内领先、市场前景广的科技创新项目。
“2”:打造科创园2.0版。依托科创园30个创新团队与该市企业开展协同创新;依托省科学院引入更多的央企、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断扩大创新生态圈,为全市重点企业产学研用提供科技支撑,在环保和精细化工新材料的基础上,培育光电信息、智能制造、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将科创园打造成全省一流创新高地。
“3”:着力提升三个主导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化工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以精细化工中试项目带动传统化工产业转型,重点加快科化公司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建设,力争一期2025年上半年全面投产、二期下半年开工建设;加快晋控天庆、昊华宇航、国顺硅源的聚苯硫醚、电子三氯硅烷中试项目建设投产;晶英合成生物产业园中试项目开工。提升先进金属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以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新产品研发应用带动产业向特色、高精尖产品转型。推进宏达钢铁与清华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引进特钢系列产品,向高附加值特钢转型;推进兴发铝业湘潭大学合作,加快新能源汽车再生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和系统门窗铝材的研发应用,打造中部地区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基地。提升电池制造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巩固铅蓄电池行业龙头和产业链优势,大力推进动力锂电池和驻车锂电池的应用,提升废旧铅酸电池中锡、锑的回收技术,钠电池力争上半年上市;引导标新电源研发引进三轮、四轮锂电池,政效能源驻车锂电池、钠电池打造国内行业标杆,推进电池制造产业链向新能源电池产业转型。
“4”:完善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四个体系。企业主体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种子企业动态保持20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创新平台,培育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各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3家,达到2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5家,达到65家以上;成果转化,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8亿元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20家以上;人才引育,新增省级科技副总5人以上,达到13家;选派科技特派员20人以上;柔性引进30名高级以上人才。
聚焦主导产业发展
融合创新链产业链
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化工新材料产业围绕现有氯碱化工、煤化工产业基础及省科学院化工所研发、产业化的创新优势,发展多品种、精细化、高端化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引导晋控天庆、昊华宇航研发引进新产品,延长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特钢、新型铝型材、高档门窗和泡沫铝等先进金属精深加工产业,打造中部地区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引导宏达钢铁引进特钢系列产品和废旧汽车发动机及零配件再制造等,向高附加值特钢和再生循环利用产业转型。电池制造产业立足铅蓄电池产业基础和市场,打造“电池制造—储能应用—回收利用”电池完整闭环产业链。引导标新电源研发引进新型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由铅酸电池产业链向新能源电池产业转型。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上下游产业链,靶向招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以及铜箔铝箔、导电剂、黏结剂等,龙佰科技、沁园春培育打造区域性新能源电池材料重要供应基地。
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兴发铝业、都氏集团、天鹅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强新技术、新业态创新项目的研发和引育,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产业。
引育未来产业。加快氢能、新能源储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项目的谋划。聚焦科创园、三源玻璃钢、菲迪泰、天庆等企业,引育氢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项目,规划布局未来产业。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完善完备创新体系
加大企业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强化企业梯次培育。完善“科创型种子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力争焦作科创型种子企业达到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培育省创新型龙头企业3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标新电源、龙佰科技、宏达钢铁等重点企业牵头或参与全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以重点企业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创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建立“联合体+链主”协同创新机制,培育河南省标新电源有限公司创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优化创新生态,谋划设立科技引导基金,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加大研发平台建设,完善完备创新体系。巩固和提升省中试基地建设水平。持续推动科创园沁南园区提质增效、沁北园区建设运营,打造全省一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争取“国字号”创新平台新突破。加快科创园创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提升科创园影响力;加快溥澜晶英合成生物中试项目建设。积极争创省市研发平台。培育荣铎化工、厚基化工等5家企业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标新电源、广东兴发分别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筹建省重点实验室。加强“双创”载体建设。加快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星创天地等双创载体建设,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主动对接省市科技战略。探索科创园异地孵化、伙伴园区等合作模式,实现科创园跨区域融合发展。
产学研用同频共振
引育培养创新人才
产学研用同频共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院地合作“沁阳模式”,打造2.0版科创园。依托科学院引进央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重点企业、主导产业广泛开展合作,扩大科创园生态圈;推进科创园创新团队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依托园区或重点企业加快中试项目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产业化。筹建概念验证中心。由科创园牵头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更好地弥补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空白,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对接、路演等各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组团参加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等重大活动。
引育培养创新人才,机制协同创新生态。建立“一对一”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创园30个创新团队落户该市的优势,今年起,每个创新团队要帮扶该市一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理清创新思路,制定创新路径,解决我市企业创新人才不足问题。培育高能级领军人才。积极服务重点企业开展中原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焦作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申报,扩大我市人才影响力,争取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和企业科技“副总”申报服务工作,为科技富农、科技强企奠定基础。加强人才引育服务。进一步延伸人才服务链条,完善生活补贴、资金奖励、医疗保障等各项服务。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创业、子女入学等支持,确保他们能够“引得来、留得住”,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