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5日
擦亮“中国黄河文化之乡”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董柏生
黄河岸边春来早。
2月23日,省委书记刘宁来焦作调研,走进位于武陟的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了解黄河水文变迁、治水历史等,强调要切实扛牢保障黄河安澜的重大责任,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健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3月1日,民建河南省委会与黄河交通学院在“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联合主办“同心出彩·助推幸福黄河建设”建言会议。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专家学者,聚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带、加强用科技手段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等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幸福黄河建设创新路径。
3月4日,共青团焦作市委联合焦作河务局、共青团武陟县委组织50余名青少年学生及青年志愿者,走进嘉应观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主题研学活动,在黄河滩边清运塑料废弃物、河道垃圾等,为守护母亲河贡献青春力量。
3月5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嘉应观和人民胜利渠渠首名列其中。
“一部武陟史,半部黄河变迁图”。有着“黄河故宫”美称的嘉应观,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文化和治水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惊蛰过后,春风向暖。记者走进这里,感知“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在保护黄河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治水文化、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收获。
作为中国黄河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重要载体,嘉应观不仅供奉着我国历史上的治河功臣,更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水利史上兴利除害、根治水患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取得的伟大成就,承载着厚重的黄河历史文化。
嘉应观内,从崇伯鲧的壅堵,到大禹的疏导,从邢人作丘到汤王筑堤,从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到分流行洪、束水攻沙,东汉王景、元代贾鲁、明清潘季驯先进的治河方略,以及康熙、雍正的治河功绩等,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胜利渠”变害为利的伟大创举,“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和战略部署,犹如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画卷,记录着华夏儿女与黄河相生相伴的抗争史,见证着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
2023年4月,嘉应观入选“河南省十大研学旅游精品线路”中“大河安澜——黄河文化研学之旅”,同年11月被授予“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基地”称号,承担着传承黄河文化、治水文化的教育功能。近年来,嘉应观以“观古建、研方略、悟文化”为主题,深度开发研学课程,打造文旅研学精品线路,与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黄河交通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发了黄河泥埙制作、“黄河号子”体验等研学项目,推出了擂鼓声声响、龙凤绘盛世、我的家乡——豫见九州、黄河号子打夯体验、非遗制作等素质教育类特色课程。
依托深厚的黄河文化资源,嘉应观深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常态化策划举办系列文旅主题活动,全力推进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发展,营造“一季一主题、月月有活动、次次有亮点”的消费氛围。融合武陟黄河泥埙、黄河泥印、黄河舞狮、黄河飞龙、黄河大鼓、黄河号子、嘉应古琴、笛箫等特色黄河元素,组建嘉应观非遗文化社,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推广黄河文化。
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有着九曲黄河“豆腐腰”之称的武陟,在自觉扛起黄河文化传承历史责任,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围绕打造全国独有的黄河文化和治水文化集中展示地、研学目的地,系统梳理黄河文化资源,依托嘉应观、人民胜利渠渠首等黄河文化地标,谋划实施嘉应观治黄兴水文化园项目,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带。以横贯黄河滩区43公里的王园公路为轴线,谋划建设生态景观区、农业观光区、文化旅游区、仓储物流区。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武陟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武陟县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今年,武陟县在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实施三产融合提升行动,加快中国·武陟黄河之乡综合科普研学基地、中医药百草园康养文旅、嘉应观景区展陈提升等项目建设,串联开发乡村休闲游、红色记忆游等精品游线,举办特色文旅节会和营销活动,进一步扩大“游武陟、读黄河”“来武陟、享周末”文旅品牌影响力,擦亮“中国黄河文化之乡”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