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0日

对骑手友好 为城市添暖

——看解放区如何打造“骑手友好型社区”的“暖心样本”

详见今日本报A02版

本报记者 詹长松

“以前到锦祥花园小区送餐,需登记走流程,现在刷脸即进,实在太方便了……”

“原来到不熟悉小区送餐,经常会走错路。现在小区门口都设置了‘微导图’,直接导航过去,极大提高了配送效率……”

“今天忙完午高峰,已经2点半,本以为吃不上饭了,谁知进入一家‘暖新商户’,老板不仅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还给打了6.5折,真是暖胃又暖心……”

近日,记者在采访解放区打造“骑手友好型社区”时,听到赞誉一片。

去年年底,该区率先在全市开展“骑手友好型社区”建设,发布25个“骑手友好型社区”试点,并探索出了以党建为统领,五方协商共治、六个友好场景的“156”工作模式,切实为骑手这一新的就业群体办实事、解难题,同时引导骑手参与基层治理,绘就了一幅“双向奔赴”的美好画卷。

听“新”声,“急难愁盼”上清单

友好社区怎样建?骑手的需求,就是建设“友好社区”的依据。该区多措并举,全方位征集意见建议。

发动群团组织走访。召开全区新就业群体党建带群建工作座谈会,建立了“群团组织走一线”制度,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和群团组织深入新就业群体调研走访,全方位摸排骑手的所想所盼。

推进“行业+属地”联动。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属地街道、社区、市场监管局,通过“走访+座谈”的形式,以“友好社区能为骑手解决哪些问题”为主题,先后召开了4次骑手恳谈会,深入站点调研走访,在唠家常中倾听“新”声,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

开通线上意见征集平台。结合骑手工作性质,开通“容我办”“随‘褚’办”等线上小程序,全方位、全天候征集问题和意见建议。经过综合梳理,骑手反馈的问题主要是配送的“最后一百米”问题、骑手与小区管理之间的矛盾问题、社会对骑手的关爱问题等。

办“新”事,“156”模式破难题

征集问题只是开端,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该区立足骑手需求,探索实践以党建为统领,社区、物业公司、党群议事会(业主委员会)、平台站点、骑手代表五方协商共治,进出友好、设施友好、人际友好、制度友好、服务友好、信息友好“六个友好”场景的“156”工作模式,有效解决骑手难题,让他们从“最熟悉的陌生人”变成“群众身边的新居民”。

分类施策,破解骑手“进门难”。该区对100余个物业管理限制骑手进入的小区,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平台站点、骑手代表召开五方会议,为骑手建立科学的通行方案,在不影响小区安全秩序的前提下,确保骑手无障碍通行。对400余个自治管理型装有“智慧门禁系统”的楼院,在与楼院党群议事会协商后,与政法和公安部门结合,将相对固定、无违法乱纪记录的骑手信息录入“智慧门禁系统”,骑手通过刷脸,随时可畅行。

多方协商,破解骑手“融入难”。构建社区党委引领,平台公司、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党群议事会)、骑手代表等多方协调机制,并向物业公司、居民群众、骑手群体分别发出共建友好社区倡议,协商制定文明骑行公约,设置骑手车位、充电位,引导规范停放,形成共建友好社区的长效机制。

关爱服务,解决骑手“找楼”“歇脚”“吃饭”等难题。该区针对骑手“找楼难”问题,在楼院入口显眼处绘制“骑手友好地图”、开通“骑手友好线上微导图”、设置楼栋指示牌、标注缺失的楼号,以“线上+线下”方式,让“骑”手找楼更方便;针对骑手在等订单时歇脚问题,整合楼院资源,设置“骑手友好驿站”,提供充电、饮水、工具借用等服务;针对骑手“吃饭难”等问题,链接“两企三新”资源,吸纳80家暖“新”商户,为骑手提供吃饭、维修、理发等打折服务。

聚“新”力,“移动哨兵”显身手

骑手王明路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利用骑手工作的优势,一旦发现井盖破损、排水堵塞等安全隐患,都会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部门。由于工作积极,他被选为民权街社区和平街网格党支部书记。

在他的影响下,6名骑手向社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40余名骑手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这只是该区引导骑手参与基层治理和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

为引导骑手积极参与基层治理,该区出台了《解放区关于实施“四心聚力”行动 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外卖行业联合党支部、快递协会市区联合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双找”活动,发放《致新就业群体的一封信》,引导党员亮身份、找组织。截至目前,已有94名新就业群体党员到社区报到,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社区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服务,我们也要发挥自身作用,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先锋蓝骑士”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韩威发动11名队员当社区安全排查员、社情民意收集员,发挥“移动哨兵”优势,及时向社区上报了井盖破损、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30余处。

同时,该区建立了新就业群体参与的全科网格治理体系,40名骑手被聘为社区兼职网格员,积极参与网格化治理,为网格的发展建言献策。

从“进门难”到畅行无阻,从“陌生人”到“新居民”,解放区以“六个友好”织就的基层治理温情网,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