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1日
深融共建聚民心 文明实践启新程
——看我市如何聚力“四高四争先”擘画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图谱
本报记者 段美如
省委“四高四争先”部署实施以来,市文明办锚定“群众需求导向”与“幸福生活标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落实中央精神、厚植文明沃土的系统工程,以“塑形”与“铸魂”双轮驱动,构建“阵地全域覆盖、服务全时响应、资源全链整合”的文明实践网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明新风从“润物无声”迈向“深融共建”,为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注入强劲的精神动能。
2025年,我市将紧扣“八个进一步”重点任务,打出文明实践“组合拳”。
阵地升级“强筋骨”
进一步实施“文明实践阵地功能跃升行动”,增加休闲娱乐、读书观影、心理疏导、日间照料、养老护幼等服务,吸引群众走进文明实践阵地。强化与文化书院、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建设有机结合,推动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成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县级融媒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百姓大舞台、文体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纳入文明实践阵地,在居民聚集区、公共文化设施、机场车站、窗口单位、游园广场、农村集市等公共场所设立文明实践点,探索示范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推选一批功能完善到位、作用发挥明显、创新亮点突出、群众普遍认可的示范阵地,持续拓展文明实践覆盖面。
移风易俗“破桎梏”
进一步强化移风易俗日常监督,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指导村级组织认真落实移风易俗相关措施。推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通过教育、规劝、批评、奖惩等方式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的执行。推广文明积分、道德超市、红黑榜等做法,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召开全市移风易俗工作交流会,组织全市移风易俗工作观摩交流和文艺作品展演活动,推动基层治理焕发德治新活力。
项目孵化“树标杆”
进一步培育优质项目,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新时代宣讲师”“文明实践乡村行”“快乐成长”“五社联动、情暖基层”“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i科普志愿服务”“气象科普进乡村”等省级示范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举办文明实践项目展示推介活动,推选一批优秀示范培育项目,组织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展演,推动各县(市、区)文明实践所(站)长“大比武”,不断打造符合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项目。
实践惠民“活水来”
进一步丰富实践活动,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系列活动,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社会影响大、群众参与广的示范性活动。深入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十大群众性文化活动,扎实推进“强基工程”、“文化进万家”、“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咱村有戏”、农民运动会等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优化实施“文明实践+”工程,加强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联动,把各部门各系统的活动请进来、聚起来,场地设施让大家共享使用,形成“文明实践搭台,各方都来唱戏”的局面。
理论传播“精准滴灌”
进一步抓实理论传播,通过“宣讲+服务”模式,把宣传宣讲融入文明实践活动,成立由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文艺名家、“五老”队伍、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百姓“名嘴”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对象化、分众化、通俗化宣讲。创新“理论+文艺+云直播”模式,通过方言土语、网言网语、戏曲快板等最契合大众的方式,把党的理论创新讲出来、唱出来、演出来。
骨干培育“强雁阵”
进一步建强骨干队伍,实施“文明实践领军人才计划”,选拔培养“五老”人员、热心居民、文化科技能人、新乡贤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创新运用“政府主导+专业运营”的模式,培育一支素质优良、专精结合的工作队伍,参加全省文明实践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育文明实践工作骨干和文明实践志愿者,提高各级文明实践队伍能力和水平,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资源下沉“解渴基层”
进一步推动资源下沉,持续推动市直单位、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联系指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发展工作。深入开展“文明实践乡村行”活动,为群众提供政策宣讲、文化惠民、科技科普、健康义诊、便民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基层培训人才队伍,激活基层自身造血功能。
理论赋能“把脉开方”
进一步加强研究阐释,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专、焦作大学等高校,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政策解读、理论研究、调研督导、项目策划、组织培育、教材编写、业务培训、经验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文明实践工作常态长效开展提供大力支持。积极鼓励研究人员走进一线开展蹲点调研,总结基层的经验做法及典型案例,帮助基层不断改进工作。
站在新起点,市文明办将持续深化文明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阵地从“物理覆盖”向“化学反应”跃迁,活动从“单向输送”向“双向奔赴”转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文明实践+网格治理”等融合场景,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泥土,让文明新风滋养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