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1日

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

X波段双偏振雷达。 (本组图片均由焦作市气象局提供)

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报。

修武县气象局开展云台山冰菊采摘气象服务。

焦晋两地防汛交流对接会。

2025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深刻揭示了全球气象服务在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重发,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剧。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缩小早期预警差距,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已成为全球气象工作者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早期预警系统是应对气象灾害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监测、预测和发布预警信息,帮助政府、企业和公众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然而,全球范围内,早期预警能力存在显著差距。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在气象监测、预警信息传递和应急响应能力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导致这些地区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更加脆弱。

以2024年为例,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极端天气事件,包括热浪、暴雨、干旱和飓风等。尽管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和完善的预警体系,成功减少了灾害损失,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早期预警能力不足,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依然严重。因此,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焦作市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趋利避害作用,为全市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焦作市气象局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气象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全市新增47套区域自动气象站、11套土壤水分站、7套激光测风雷达和1套闪电定位仪,地面监测站点从130个增加至171个,站点平均间距从5.6公里缩小至4.8公里,站网密度提升了33%。特别是X波段双偏振雷达、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等重大工程的建成,有效提升了全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科技创新是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的关键。2024年焦作市沁河流域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焦作市气象局与河南理工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签署局校合作协议,推动了气象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植保无人机作业气象保障应用技术、利用AI大模型实现的问答式气象数据查询系统等研究,不仅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也为早期预警的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早期预警不仅是气象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2024年焦作市气象局与农业、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签署联动协议,建立了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防机制。特别是在高速公路段恶劣天气保通能力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方面,部门协作成效显著。全市气象部门全年发布各类服务材料超3000期,预警信号986次,短时临近预报近1000次,决策短信60万余条,雷暴大风和暴雨预警信号命中率分别达82%、100%,预警提前时间超过1小时,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防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焦作市气象局将围绕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协同有力的科研任务组织实施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在气象服务关键难题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拥抱新技术,加速开展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高水平基础业务能力,加快立项实施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提升工程,以“观测即服务”为导向,提升服务数智化水平,推动业务各环节“咬合式”发展。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撑,完善气象人才源头培养、开放合作机制,健全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气象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围绕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持续推进高质效保安全,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强化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构建纵向逐级提醒、横向部门协同的“叫应”联动机制,用行动诠释好“紧盯、盯紧”每一次天气过程。持续推进高质效助发展,提升面向焦作市“美好城市”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融入式服务效能,做强做实“气象+”“气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赋能增益作用,推进城市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气候韧性。持续推进高质效促治理,强化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规范有序。

“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不仅是2025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更是全球气象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焦作市气象局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部门协作为支撑,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不断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真正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焦作市气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