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8日
向“新”而行 以“质”取胜
——看我市如何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董柏生
春回大地,怀川处处“新新向荣”。
产学研共建“先进阴极保护技术联合实验室”落户。
光储充技术及应用100兆瓦时储能电站正式投产。
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举行。
......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发出“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锻造发展新引擎”的号召并作出部署,我市各级各部门、各生产企业积极响应,持之以恒强化创新引领,多措并举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实现了攻坚突破。
《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根据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我市位居全省第三;有关资料显示,2024年,我市科技支出增速全省第一。
从科技支出增速能看出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从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核心技术成为企业竞争市场“新优势”
这是两条值得关注的消息:
今年3月初,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光储充技术及应用100兆瓦时储能电站正式投产。该项目充分利用多氟多自身在新能源行业的全产业链优势,自主研发储能电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自主生产锂电池、自主集成储能系统,构建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智慧能源体系,不仅实现了从新材料、新能源到能源数智化层面的深度融合,而且提高了企业用电稳定性,促进了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年初,龙佰集团发布“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引来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知名科研团队参与。
作为我市的两家“老牌”龙头企业,多氟多、龙佰集团从来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一直依靠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多氟多致力于新材料领域的突破,企业已牵头组建了河南省氟基新材料创新中心,成为全省14个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一员。此外,构建了以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为统领,氟基创新中心、智慧元素研究院以及河南理工大学新材料产业学院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其主导产品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全球第一,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硅烷产销量全国第一。
龙佰集团自主研发的航空转子级海绵钛生产技术,使国内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利用高端钛材成为可能。硫氯耦合、硫铁钛联产法、钛锂耦合三大绿色清洁制造技术,推动龙佰集团实现经济绿色循环转型。钛白粉、海绵钛产能双双位居世界第一,稀散金属(钒、钪、铪等)综合利用水平世界领先,钛、钪产业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产能跻身全国行业前五。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多氟多和龙佰集团的健康成长,是我市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谁就能拥有新的战略资本和战略优势,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微型照相自动对焦产品上的优势,在当地双创平台的扶持下,已与三星、小米、荣耀等多家知名手机品牌达成深度合作。远销海外的国产手机当中,每年有近3.5亿颗摄像头马达元件产自该公司。
河南华钻晶威超硬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高精尖替代产品的研发,开发的金刚线快切线、耐磨线用金刚石光伏刃料为国内首创。研发的切割刃料,初步替代了美国PPR公司的切割产品。研发的半导体研磨液产品,今年上半年投入试验,产品成功上市后,可替代进口,每年为我国节省进口费用近亿美元。
河南祺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文明介绍,该公司采取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引进转化等形式,逐步形成家禽疫苗立足、布局家畜及宠物用疫苗、涉足抗体及诊断制品的综合性兽用生物制品开发思路,确保在市场变化的各个时期、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明星产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记者从市科技部门了解到,2024年,我市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引擎,大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创新企业主体培育成效突出。新认定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10家;河南省“瞪羚”企业总数达到40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总数达到52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5.2%,均位居全省前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779家,总数再创新高。
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开辟发展“新赛道”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一。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焦作怎么做?
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育强主体提产业、创新发展增动能,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去年4月17日,市政府、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试验站。
去年5月30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揭牌,院地共同打造集医、教、研、产、资于一体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的专业园区,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10月18日,我市举行“会市合作”科技赋能专项行动暨2024中国(焦作)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技术发展大会,河南省科协与市政府签订了《加快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化工学会与市科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建立中国化工学会焦作服务站。
今年1月5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河南赢众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先进阴极保护技术联合实验室”落户武陟;河南省基础设施防腐防控重点实验室电化学防护成果转化基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工程与海洋工程耐久性创新研究院研发基地同时在武陟县揭牌。
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刘炯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徐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沈政莅焦参加在龙佰集团焦作总部举办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为我市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2024年,全市11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企业100强,8家企业获评省制造业头雁企业;新增省制造业单项冠军1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5家、省级绿色工厂23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方阵;中原内配作为全省仅有的10家企业之一获评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温县休闲食品产业、武陟县高端设备制造产业获评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博爱新开源省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成功获批,多氟多“豫鼎安澜”工业安全生产大模型正式发布,为全国行业首家。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是融合的目标目的。
以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为例。沁阳市引进河南省科学院创新资源,成功在沁阳经开区建成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沁南、沁北两个园区。科创园按照“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设备、团队出技术”的模式,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功探索出“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政府支持、科企共赢”的科研范式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沁阳模式”。目前,已获批6个省级创新平台,引进创新团队30个,孵化科技型企业54家,转化科技成果项目45项,切实做到了“项目留下来、企业留下来、人才留下来”,为地方打造了一座“不走的科学院”。科创园助力沁阳经开区形成了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化改革优化生态激活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驱动“量增”的引擎,更是激活“质优”的密码。
围绕科技创新,我市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强化分工协作、密切联动配合,形成共推共促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进一步健全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种子企业”培育行动,出台《焦作市支持科创型种子企业发展壮大的十条措施》,助力科创型种子企业快速成长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新入库31家,目前在库企业116家。
积极开展省级、市级质量标杆以及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建等工作,评选出“沁阳市立标滤膜有限公司基于数智化的质量创新实践经验”等10个典型经验;科瑞森、大咖国际、京华食品、立标滤膜、凯诺电子、华瑞兴业防水等6家企业获评2024年河南省质量标杆,数量居全省第四;河南晶能电源有限公司“基于六端融合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协同管控的实践经验”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质量标杆。
完善科创平台建设体制机制。紧密跟进省实验室体系重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确定在战略新材料方向上谋划建设云台山实验室,目前已经省委科技委员会研究通过;推荐温县农科所申报省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我市拥有省中试基地5家,全省排名第3位。新增14家市重点实验室、50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市级重点实验室2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3家,为我市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
完善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从政策引导、宣传推动、加大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从去年的71.92%提升至79.92%。新增河南省创新联合体2家,入选河南省2024年“科技副总”53人、居全省第三。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为探索具有焦作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我市依托市产业技术科学院,在承担人才引育职能的基础上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职能,采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模式正在组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焦作高新区成功获批建设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常态化开展院(校)地科技合作,2024年,新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52项,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9项,其中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7亿元、位居全省第五。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4297人,新增7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位居全省第三。
“今年,我们将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在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有效运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科创型种子企业、争取省级高新区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五项重点工作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构建焦作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焦作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局长胡新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