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01日

李琳:用心绘就基层治理幸福底色

李琳(右)在辖区楼院开展走访排查。

本报记者 杜挺勇 摄

本报记者 杜挺勇

走进山阳区艺新街道成丰路社区,总能看到暖心的一幕幕:楼院规范管理,邻里亲切友好;小区干净整洁,处处欢声笑语;步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温暖与和谐的氛围更浓……

问起辖区居民,很多人都有类似感受:成丰路社区这些年变化很大,李书记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让大家对社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认可。

大家所说的“李书记”,正是艺新街道成丰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李琳。作为社区“领头雁”,她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拼搏竞进、甘于奉献,用心用情为居民服务,带领社区先后获得省级民主法治社区、区级文明社区等多项荣誉。

如何做好社区治理的“开路人”?李琳把党建引领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必须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高治理水平,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琳说。

近年来,李琳统筹各方资源,先后协调打造了红色物业示范小区、社区邻里中心等有温度、有情怀的阵地,全面覆盖辖区小区楼院、街巷路段。围绕解决社会治理的堵点痛点难点,实施“红物业红管家”“党群议事微阵地”等网格微服务,解决无主楼院管理等实事200余件。

积极探索城市社区治理新方法,李琳推动打造省级优秀工作法——成丰路社区工作法,探索社区矛调纠纷新良方,已累计化解辖区邻里纠纷、家庭矛盾100余件。

突出党建引领,一项项工作机制、方法的落地,使辖区居民在思想上认同社区、在工作上支持社区、在力量上配合社区,走出一条撬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路子。

凝聚民心,多方联动,最终目的是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满足大家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面对社区设施老化、配套缺失的现状,李琳思路清晰,紧抓机遇,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着手,真抓实干。

成丰路社区地处老城区,辖区内很多房屋建设较早,水管、线路老化严重,墙壁、楼顶渗水等问题普遍存在。个别老旧楼院更是道路坑洼,没有消防通道,群众生活不方便、不安全。从2019年开始,李琳带领社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对辖区老旧楼院进行全面改造。

改造工程量大,牵涉楼院多,绝大多数居民都积极支持社区工作。但是,还是有个别人对拆除改造不理解。李琳没有埋怨,而是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一家一户了解情况,耐心进行劝导。同时,协调楼院党群议事会和楼院微网格成员参与到改造工作中,一起商量施工方案,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社区党委、楼院党群议事会、网格员等共同发力,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实现辖区所有老旧楼院全面升级。

老旧楼院改造好了,只是开始。为了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源、强化服务功能,李琳又带领社区加强基层党群服务阵地的建设。她克服重重困难,四处奔走,寻求各方支持,终于完成了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彻底告别了简陋破旧、功能缺失的党群阵地。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兼具思想政治引领、传播文明风尚、开展党群连心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干工作有思路,有闯劲,更有细心和贴心。

“社区工作非常烦琐,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更多时候是要走到群众身边,及时解决好一件件‘小事’。”李琳深知,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精准把握居民需求并进行解决。

一有时间,她便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手中握着一本民情笔记和一部24小时开机的手机。她用笔尖记录民生,从暖气不热、下水道堵塞,到抢占车位,再到邻里纠纷,每一件“小事”都被她当作“家事”对待。

2022年寒冬,李琳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居民姬大娘独自在单元门口抹眼泪。她主动聊起家常,得知姬大娘丈夫瘫痪,小孙女年幼,前段时间儿子又下岗失业,家庭生活困难。得知情况后,李琳热心伸援手,积极联系冬香好妈妈团队为老人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社区就业平台帮其儿子寻找工作,又帮其丈夫申请重度残疾补贴。其间,李琳更是多次到姬大娘家中走访,时刻关注其家庭动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看到社区书记如亲人一般,姬大娘拉着李琳的手哽咽道:“谢谢你,你救了我的家庭!”。

在成丰路社区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李琳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未来,她还将一如既往地为社区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