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03日
焦煤中央医院深低温储存自体颅骨修补科研项目启动
启动会现场。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摄
本报讯(记者朱传胜)无须人工材料,用患者自身颅骨实现“再生修复”的医学愿景正在走向现实。3月28日下午,焦煤中央医院正式启动《基于深低温储存自体颅骨用于修补颅骨缺损的真实世界研究》课题。这项由焦煤中央医院神经外科牵头、骨组织移植与再生技术转化医学中心提供核心支持的临床研究,旨在通过创新性应用深低温生物保存技术,破解自体颅骨体外存活难题,为颅骨缺损修复领域带来全新探索。焦煤中央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好斌,副院长原保利及国内神经外科权威专家出席启动会。
启动会上,马好斌在致辞中表示,颅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外观、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降低生活质量。传统修补材料存在排异和感染风险,自体颅骨是理想选择。深低温技术能最大程度保留自体颅骨生物活性,为颅骨缺损患者带来福音。此次研究将基于大量真实病例数据,全方位评估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可行性,有望改写颅骨修复格局,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来自北京天坛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在会上围绕深低温储存自体颅骨技术的前沿进展和临床应用,展开了交流,大家各抒己见,见解的交融激发出思维的光芒。焦煤中央医院骨组织移植与再生技术转化实验室则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研究的目标、方法以及预期成果有了清晰且明确的认识。随后,来自我市多家医疗机构的50余位专家分组进行研讨,积极为区域医疗合作与科研成果的落地建言献策,现场气氛热烈且充满活力。
事实上,焦煤中央医院在自体颅骨回植手术方面已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去年年底,温县的崔女士因前交通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焦煤中央医院神经外科二区接受了动脉瘤夹闭术并去颅骨骨瓣减压术。术中切下的骨瓣经过严格的无菌封装、精细的纯物理加工处理后,被妥善地放入深低温环境中储存。3个月后,该院医生凭借精湛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地为崔女士实施了颅骨缺损自体骨回植手术。术后,崔女士的头颅恢复完整,颅腔形态也恢复至正常状态,这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去年,13岁的少年小张因突发脑出血被紧急送往焦煤中央医院抢救。医生迅速为其进行了开颅血肿清除和血管畸形团切除术,并妥善留存了颅骨骨瓣。术后20天,小张恢复良好。第一次手术后50天,该院医生又成功为小张实施了自体颅骨回植术,帮助他重新拥有完整的颅骨,回归正常生活。这两个成功案例不仅彰显了医院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此次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颅骨是大脑的坚固防线,保护着脑内组织的正常运行。然而,生活中的意外无处不在,高空摔落、重物击伤、颅骨本身的病变等都可能导致颅骨缺损。”焦煤中央医院神经外科二区主任赵占升介绍,“目前,利用患者自身取出的颅骨治疗颅骨缺损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选择,它具有与缺损部位完全契合、无须塑形、患者无排异反应等诸多优势,就像是为患者量身定制的‘完美补丁’。”
然而,自体颅骨回植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颅骨体外储存。从取下颅骨到回植,短则需要1个月,长则需要1年,在这段时间内保持颅骨的无菌状态并维持其活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温或其他常规灭菌方式会对颅骨的活性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值得庆幸的是,焦煤中央医院于2023年成立的骨组织移植与再生技术转化医学中心,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中心通过先进的无菌封装、纯物理加工处理和深低温储存等技术手段,就像为颅骨打造了一个“生命保险箱”,确保了颅骨在体外储存期间的无菌和活性。
此次深低温自体颅骨修补科研项目的启动,不仅是焦煤中央医院在医学科研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为广大颅骨缺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曙光。它标志着该院在颅骨修复技术上迈出了坚实且关键的一步,有望推动整个颅骨缺损修复领域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