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08日
高新区:四个“聚焦”推动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杜挺勇
近年来,高新区紧扣党员教育新形势新要求,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抓实抓牢,通过四个“聚焦”,在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抓好日常管理、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促进作用发挥等方面持续发力,助推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
聚焦“三个突出”
持续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
该区聚焦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的责任使命,不断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
突出政治教育。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摆在党员教育培训的突出位置,确保100%覆盖培训课程;同时,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委员围绕党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定期为党员讲党课,将党性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突出精准培训。着眼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担负的任务和党员特点与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切实解决学非所用和学用脱节的现象。例如,对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党员等群体,重点围绕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提升致富带富能力;对社区流动党员、自主创业党员等群体,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政策讲解、职业指导、创业扶持等辅导,提升就业“硬实力”;对机关党员,重点围绕加强政治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等方面开展教育,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突出创新培训。充分发挥“党课开讲啦”、学习强国APP、高新区先锋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作用,构建“云上课堂”,分领域、分群体差异化推送学习内容,实现党员足不出户、随时随地“掌上”学习。采取“课堂教学+研讨教学+情景教学”的多元模式,充分利用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司令部旧址等教育资源,将课堂学、现场看、实地感等融为一体,党员教育鲜活力和感染力大大提升。
聚焦示范引领
抓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
该区以探索组织生活新形式、学习身边榜样、提升村“两委”干部能力素质为切入口,全力打造典型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走深走实。
提升组织生活质效。将组织生活融入全市中心大局、融入党员队伍建设,在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增强实效上下功夫。各村(社区)将主题党日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增强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李万街道探索组建“万德产业园党建示范园区”,由各村共同谋划组织生活方案、轮流主持主题党日,推进农村支部之间互联互动、互帮互建、共同提升。
持续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在改革攻坚主阵地、生产工作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寻找榜样、发现榜样,通过高新区门户网、“高新区先锋”公众号,及时推送先进典型事迹、经验做法,以身边事感化身边人,为广大党员提供可触摸、可感知、可学习的鲜活样本。文苑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为市、区两级“三十工程”项目攻坚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在全市“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作典型发言。
提高后备力量综合素质。结合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开展学历和技能提升行动,对村“两委”干部后备干部进行集中分析,全面掌握年龄层次、学历结构等情况,对符合条件的,鼓励报考大专及以上学历或者参加技能相关培训,示范带动各村“两委”干部后备力量提高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目前,已有180余名村干部及后备力量在焦作工贸学院就读成人大专。
聚焦“三个强化”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该区通过强化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和关心帮扶,有效管理并充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确保每位党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强化组织管理。压实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抓好流动党员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对本辖区内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掌握其基本信息、职业状况、联系方式及流动去向等。筛选政治成熟的“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做到“一季一访”跟踪服务,
强化教育培训。用好流动党员微信群等平台载体,积极搭建线上教育“云”阵地,定期推送线上课程、主题党日活动学习资料,确保学习“无死角”;利用外出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由党组织牵头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座谈交流等活动,交流心得、分享经验,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
强化关心帮扶。村“两委”班子成员定期与流动党员开展谈心谈话,收集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更多有技术、有资源的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宁郭镇桥湾村党支部书记陈科鼓励在外青年流动党员返乡创业,与村里合作建设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恳农小院”项目,实现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聚焦“三点”发力
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
该区积极引导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将党员联户制度融入基层治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构建“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工作体系。各乡镇(街道)将党员联户制度与网格员工作相结合,按照“就近、就便、就亲、就熟”原则,明确本组党员联系本组群众,实现“家家党员联、户户见党员”。
明确联户党员职责。制定党员联户“十必联”,即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参军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必联;明确联户党员帮扶联系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众“六要求”,即生病卧床要看望、红白喜事要帮忙、矛盾纠纷要劝解、不满情绪要疏导、突发事件要了解、环境卫生要整治。
建立考核考评办法。将党员联户情况纳入党员积分制管理,按次数或时长记分,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联户党员,积极推荐参与各类先进评选表彰,增强联户党员获得感,提升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