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0日
坚定信心决心 持续做大做优 着力优化环境
——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发言摘要
更多报道详见今日本报A03版
创业者说
高歌猛进 干劲十足
蜜雪集团执行董事、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果:2024年,蜜雪和幸运咖这两个品牌发展比较好。蜜雪的全球门店数量突破4.2万家,其中海外门店超5千家,幸运咖门店数量也超过5000家,两个品牌门店总数超4.7万家,在全球连锁餐饮企业里,我们门店数量是最多的。我们大咖国际作为蜜雪的中央工厂,积极谋划建设大咖·梦工厂产城融合项目。这个项目作为我市“三十工程”之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帮助解决了用电、许可办理等难题,让我们特别感动,干劲十足。
2024年,大咖国际产业园的收入和利税都创下新高,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7.1亿元,实现利税12.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6%、38.4%。今年第一季度营收30.47亿元,实现利税3.05亿元。
下一步,我们首先要铆足干劲搞创新,紧跟新式茶饮“真、鲜、纯”的发展趋势,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其次要加快项目建设,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把工厂与陈家沟太极拳文旅项目结合起来,既能展示生产过程,又能让游客感受焦作文化。第三要积极响应我市培育“3+13+N”产业链群的号召,计划引进1~2个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产业园区。
我们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河南与其他省份相比,在某些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在税收方面,相较于海南、广西等省份,河南的税负相对较高,这给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挑战。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能不能争取一些减税降费的政策,以便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落户焦作。
放眼全球 稳健发展
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许冉: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新材料研发制造及产业深度整合的大型多元企业集团,于2011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作为全球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龙佰集团以钛白材料为主导,集锆材料、钛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五大新材料产品业务于一体,主营产品钛白粉产能151万吨/年、海绵钛产能8万吨/年,均位居全球第一,产品销往6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欧洲、美洲、澳洲设立国际子公司。
近年来,龙佰集团发展稳健,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08.85亿元,归母净利润25.56亿元,上缴税金19.36亿元,同比增长17.10%。其中,焦作地区实现营收118.75亿元、利润3.47亿元,上缴税金4.93亿元。下一步,龙佰集团将聚焦核心主业、完善全产业链、打造人才生态链,回报股东、回报社会。
龙佰集团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人才引进支持力度,保障企业深化科技创新。采取加大人才引进落户补贴力度、个税返还、灵活认定高技能人才等措施,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
支持龙佰集团申报2025年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为面向“新材料”“新能源”和“双碳”等战略领域,努力研发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我们计划于2025年申报河南省重点实验室,请市委、市政府给予支持。
协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帮企业减负。协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破解企业项目不动产登记难题。
支持技术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布局氢能 抢占先机
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亚辉:中原内配集团是以上市公司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组建的企业集团,在国内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以及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均设有子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发动机气缸套、活塞、活塞环以及汽车电子、制动系统、智能装备和氢能等领域,主导产品发动机气缸套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
巩固主导产业发展优势。针对主营产品,我们坚持降本增效,改善盈利能力,同时不断优化产品和市场结构,大力开拓海外业务,气缸套产品的产销量近两年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为应对全球地缘政治风险,2024年1月,中原内配在泰国设立飞德利特汽车零部件(泰国)有限公司,去年8月份已开工建设。
持续延伸产品链和产业链。中原内配立足主业,致力于打造以气缸套为核心,以“活塞、活塞环、轴瓦”为战略支撑的内燃机摩擦副零部件模块化供货模式,同时不断优化在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上的布局,实现转型升级。
积极布局新能源转型项目。中原内配确定“新型燃料”和“新型能源”双线并行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围绕乘用车混合动力发展,研发新型节能气缸套。针对国家“双碳”战略,我们瞄准未来产业,与中科院、西安交大、上海重塑集团、宇通集团等强强联合,展开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科技和产业合作,抢先布局氢能产业。
我们建议:一是加大氢能车辆购置、运营补贴力度,探索“绿氢补贴+碳交易”联动模式,降低用户成本;二是统一跨区域政策标准,推动地方氢能产业政策与国家标准接轨,减少地方政策差异导致的执行障碍;三是对企业海外建厂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创新驱动 打造品牌
星凯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素平:星凯电气2018年投资兴建于焦作修武,目前已成为一家集电力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和2022年度河南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百强企业,先后建立星云智慧电网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近年来,星凯电气始终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从默默无闻的小微企业成长为年订单增长率稳定在50%左右、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的知名企业。近期,公司完成2号车间建设并顺利投产,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各项经营指标稳步增长。
下一步,星凯电气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在智能电网、新能源电气等领域谋求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气品牌。
在发展过程中,星凯电气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融资难,融资贵。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门槛和成本,低成本的贷款非常有限,大量贷款融资成本较高。制造业利润较低,较高的贷款利率侵蚀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阻碍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进一步扩大生产。
人才短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拓展,我们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当前市场上专业人才短缺,招聘难度较大。
我们建议:一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三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
转型求变 景城融合
焦作鸿运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彬彬:鸿运国际商城是河南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现已完成建设32万平方米,是省内规模较大、品类较全的一站式家居建材市场集群,入驻商户2000余家,街区商业开业率96.5%。
面对房地产深度调整导致需求收缩等困难,我们主动求变,积极实施转型举措。一是重塑行业生态。打造豫北首个直播电商产业园,建成华东食品电商港等新业态。二是进行战略储备。依托鸿运国际商城资源,已完成“‘大汉(中原)不夜城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挖掘中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特色资源,结合现代科技VR和全息投影,打造“沉浸式夜游”“沉浸式街区”“非遗工坊集群”等6万平方米夜经济载体。
未来三年,我们将聚焦“大汉(中原)不夜城项目”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存量激活。加快落实“大汉(中原)不夜城项目”规划,整合商城30%未开发土地,通过“商户股权化”模式盘活存量资源,打造焦作夜经济新地标。二是科技赋能。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趋势,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三是景城融合。与周边区域文旅资源联动,与云台山景区签订战略协议,设计“日游云台·夜宿汉城”特色线路,目标年引流100万人次,助力焦作夜经济与景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建议:一是加强政策赋能。将“大汉(中原)不夜城项目”纳入市级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出台夜间经济专项扶持政策。二是完善基础配套。作为一个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集群,离主城区约10公里,公共交通配套不足,请有关部门协调延长公交运营时段、加密公交班次,打通与主城区的“最后一公里”。
降本增效 快马加鞭
博爱新开源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博爱新开源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博爱县开源精细化工厂经过股份制发行成立的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高分子聚合物产品中的NVP产能居世界第一。
2024年,公司销售高分子聚合物产品23600吨,实现销售收入13.83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13.34亿元相比,增加0.49亿元,增长3.67%,实现净利润4.24亿元,累计实现各项税费2.07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高分子聚合物产品5700吨,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利润0.81亿元、税收4245万元(含出口免抵额);销量较2024年同期的3478吨增加2222吨,增长比例为63.89%;净利润较2024年同期的1.22亿元下降0.41亿元,下降比例为33.61%,净利润下降主要原因是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售价大幅下降。
目前,生产所需的能源采购是成本的一大支出。其中,中站工厂使用的天然气单价为3元/立方米,博爱工厂使用天然气单价为4.4元/立方米。根据现有生产规模,2025年预计使用天然气总量约3687万立方米,等扩产后两家工厂天然气使用总量将攀升到5600万立方米左右。除天然气外,蒸汽采购也是一大成本,蒸汽采购单价达到256.07元/吨,中站工厂全年预计外购蒸汽9万吨以上,成本压力持续增大。
降本增效、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也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恳请协调降低天然气采购成本,促进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同时,在设备升级改造、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减轻技改压力。
服务者说
统筹协调 纾困解难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臧振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始终把服务民营企业作为头等大事。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发展改革委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用足用好政策性资金上发力。政策性资金是助企纾困的“及时雨”。去年,我市为民营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3.3亿元,其中“两新”资金达2.2亿元。今年,又有49家企业的49个“两新”项目通过了省级审核并报送国家,拟争取资金达3.7亿元,过审项目、争资额度均居全省前列。
二是在破解融资堵点难点上发力。融资问题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小微企业融资工作机制,累计为3.7万家企业发放贷款219亿元。但通过刚才企业界人士的发言,说明融资工作还存在着堵点和难点。为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们将会同金融监管、工信等部门做好三件事,一是督导银行机构持续开发适配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降低企业获贷成本;二是加快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帮助企业实现贷款无缝周转;三是推动银行机构优化审批流程,做到快审快贷、应贷尽贷。
三是在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上发力。企业成本每降低一分,竞争力就增加一分。今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要素保障提质专项行动,就是要帮助企业解决水、电、气、热等核心要素成本降低的问题,目前已开展了一些工作。围绕降电价,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已有33个项目列入省试点,建成后至少能为每家企业节约用电成本300万元。围绕降水价,市政府积极推动原水直供和降低城区水价工作,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地表水降低工业供水价格。
优化服务 企业至上
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付希强:为培育壮大民营经营主体,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市工信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开展包保扩围工作。逐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部门+金融机构”服务专班,实行实名制、台账化、全程“一对一”跟踪帮扶。目前,已将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1695家全部纳入包保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对接活动。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计开展“六项对接”活动257场,其中组织产销对接会23场次,现场达成合作意向2.75亿元,以瑞庆发动机年产30万台第五代混动发动机产业化项目为契机,组织汽车零部件企业产销对接会,提高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本地配套率。开展产融对接活动29场次,共投放金额12.08亿元。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31场次,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5.4亿元。
为企业争取上级资金。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方面,近三年累计为企业争取3.4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方面,前三批共127个项目成功进入工信部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库,数量居全省第4位,项目总投资366亿元,贷款总需求117.8亿元。目前,已有13家企业与银行达成贷款合作,总授信额度13.29亿元,已投放2.44亿元。
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近年来累计召开服务企业例会51场,协调解决了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手续审批等重点难点问题202个。
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家,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主动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推动企业产权结构向股份化转变、企业决策向科学化民主化转变、企业班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加快实现治理结构合理、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营高效灵活的目标。
政策扶持 惠企利企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立宏: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市商务局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支持民营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一是以跨境电商方式运用为重点,引导生产型企业开展出口业务,组织企业参与“外贸优品中华行河南站”活动,鼓励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促进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二是开展“百企百展”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韩国食品展等100场以上国内外展会,拓宽供需对接渠道。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商圈、步行街、1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城市商业设施建设,发展即时零售、智慧商店等新业态,培育优势民营电商品牌。用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资金,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加快资金使用达效,确保更多民营企业获得支持。
支持民营企业延链补链强链。聚焦“3+13+N”产业链群,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加快推动农夫山泉、半导体金刚石等重点项目落地。建立“产业主管部门+商务部门+要素保障部门+县(市、区)”招商机制,发挥专班调度作用。
支持民营企业获得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围绕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组织不少于3000户商家参与,让更多民营企业受益。重点跟进龙佰集团、中裕燃气等企业以及70余家外贸企业,争取不少于2000万元奖补资金。
支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围绕招商引资政策、合作协议等开展审查清理,保障投资者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重点打造成品油税控、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及招商引资服务“三个平台”,营造公平竞争、便捷高效的良好环境。
服务市场 服务企业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主任苗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向好向优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今年我们将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推动改革提速。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就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提出新的要求,第一点就是要抓改革。今年,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推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取得新的突破。一是抓政策落实,强力推进国家、省37件“高效办成一件事”,特别是推动“个转企、建设项目开工、科技成果转化”等17件涉企“一件事”落实落地,让企业办事“好办、易办、快办”。二是抓改革突破,聚焦“小切口”“微改革”,制定实施年度工作要点,力争通过一批务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加速提升办事效率和企业满意度。
推动服务提质。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提升服务质效。一是线上抓平台整合,对当前一些功能重叠、功能单一的涉企服务平台进行整合,开设“企业事事通”线上服务专区,推动实现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二是线下抓诉求解决,通过座谈交流、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等方式,进一步拓展问题收集渠道,提升企业诉求响应及时性、问题解决有效性。
推动难点破局。针对民营企业家反映较多的政策落实、要素价格、规范执法等方面,今年我们将大力开展“惠企政策直达即享、规范涉企检查、物流降本增效、信用修复、要素保障提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六个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长期困扰的问题,实现更大发展。
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服务市场、服务企业。下一步,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改进工作,为全市民营企业营造更加完善的营商环境,让广大民营企业更有信心、更有作为、更有获得感。
(本报记者郭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