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0日
春季挖野菜需谨慎 别让尝鲜变“尝险”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掐尖尝春鲜,不负四月天。清明节过后,气温回升,正是露营、踏青的好时节。许多人在亲近大自然时热衷于采摘野菜,尝鲜“舌尖上的春天”。然而,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军锋提醒,春季是误食野菜导致中毒的高发季节,采摘和食用野菜时一定要谨慎,盲目尝鲜小心毒从口入。
张军锋指出,每年春季,医院急诊科都会接诊数例因食用野菜如构树穗、香椿等而导致的中毒病例。他解释,构树穗含有的大黄素成分可刺激胃肠道黏膜,过量摄入会在体内积累,从而诱发中毒。而香椿中含有亚硝酸盐,尤其是老叶中的含量更高,一旦直接过量食用就会发生亚硝酸盐中毒,轻则出现缺氧、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张军锋建议,食用香椿前一定要经沸水焯烫,这是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研究表明,焯水1分钟可去除一半以上的亚硝酸盐含量。此外,要选择新鲜的嫩芽,嫩芽中亚硝酸盐含量较低,相对更安全。采回来的香椿应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张军锋强调,误采有毒植物是春季野菜中毒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野菜与有毒植物外形极为相似,普通市民难以辨别。例如,猫眼草与马齿苋相似,误食猫眼草可能导致头昏、恶心、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损伤肝脏。曼陀罗幼苗与秋葵相似,食用后可能引发幻觉甚至昏迷。因此,市民在采摘野菜时应格外小心,避免采摘不熟悉的品种。
对此,张军锋介绍了几种辨别野菜是否有毒的方法:首先观察外观;其次闻气味,具有特殊刺激气味的野菜,绝大多数有毒;第三看浆液,根、茎、叶等被折断后有特殊浆液或黏液质出现的野菜,多数有毒;第四检查沉淀,煮熟后的野菜水中加入浓茶,如有大量沉淀产生,可能含有生物碱和重金属盐等成分;第五观察泡沫,将煮熟的野菜水放入杯里用力摇,如果产生大量泡沫,可能含有皂苷类成分,通常表示其可能有毒。
张军锋提醒,若不慎食用野菜中毒,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催吐。可用干净的勺子按压舌头中后部,使其呕吐,且喝下300毫升至500毫升的淡盐水或温水,反复催吐,直至吐出清水为止,并赶紧到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