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19日

上海作协:文学岁月写华章

□邓少勇

 

怀着深深的敬意,我踏进上海作家协会这个文学圣地。

迈进作协大门,仿若涉足一座城市绿洲。庭院绿树环抱,花草点缀,清幽的‌恬静,与文人气质相得益彰。

“花园女神”的传说,延续了百余年,它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的伊甸园。这里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上海人将此地取名“爱神花园”,皆是因为一尊美丽的大理石女神雕像。

100年前,这座建筑是上海实业家刘吉生为献给妻子40岁生日礼物而建。他聘请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用20万银圆,成就了这个上海最美丽的住宅之一刘家花园。

为了完美体现设计预期和感谢刘吉生对自己的信任,邬达克不惜重金,特地在意大利制作出“花园女神”雕像,不远万里运回上海馈赠给了刘家。如今这座住宅成了上海作协驻地,这组雕塑也成了上海作协的代名词。

走进作协编辑部楼内,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上海《收获》《上海文学》《萌芽》等六份杂志的诞生地。这里走出、或者从这里培养出来的著名作家可以排成队,那些熟悉的名字在岁月长廊中熠熠生辉。

巴金,这位文学巨匠,他与上海作协缘分深厚,挥洒才情,写出的《家》《春》《秋》三部曲震撼人心。

新中国刚刚建立,巴金就开始担任上海作协主席,上世纪50年代创办了《收获》杂志。该刊奉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宗旨,汇集各种风格流派的顶尖作品,展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实绩‌。这里发表过许多引起巨大反响的作品,像冯骥才、从维熙、张辛欣、张抗抗、叶辛、余华、格非、孙甘露、史铁生等作家重要的作品都在《收获》上发表过。老舍的《茶馆》、柳青的《创业史》、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方舟》、邓友梅的《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叶辛的《蹉跎岁月》、德兰的《求》、苏童的《妻妾成群》、莫言的《蛙》、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金宇澄的《繁花》都是在《收获》杂志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从而成就了作者的文学地位。

作家陈村说,《收获》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

在这里要特别提及一下大火的《繁花》,作者金宇澄1952年出生于上海,先是在《萌芽》发表作品,开启他的文学之路,然后在《收获》发表《繁花》达到人生高度。1988年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后来还成了《上海文学》执行主编。

刚刚卸任中国作协主席的王安忆是巴金提携而一举成名的。1983年5月,王安忆写就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巴金慧眼识珠,使这篇小说连载于《收获》1984年的第3期和第4期,为王安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也为她在文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她从2001年担任上海作协主席,直到2025年卸任,一共24年,她是继巴金之后,担任上海作协主席最长的继任者,这两位上海作协主席为上海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后来,曾经是《收获》作者的于伶、周而复、师陀、孙峻青、柯灵、茹志鹃、哈华、施蛰存、叶辛、孙甘露、赵丽宏等也都担任过上海作协的领导。

巴金也鼎力支持过老一辈文学家。比如曹禺的剧本《日出》,何其芳的作品集《画梦录》,陈荒煤的小说《灾难中的人群》等作品,就是在巴金的支持下得以发表。就连大名鼎鼎的老舍、柳青、刘白羽、萧乾、臧克家、金敬迈、王蒙等,都得到过巴金的帮助。

我曾经采访过河南省作协主席张一弓,他介绍其创作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因涉足文学禁区,发表遇阻,是巴金力排众议,坚持在《收获》推出这部作品,使这个中篇小说获得了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

巴金在文学界的口碑那真是颂声载道。刘白羽还是文学青年时,巴金将刘白羽一年中发表的作品剪贴在一起,这便是刘白羽的第一本小说集《草原上》。抗战期间,冰心在重庆生活困难,巴金为她编了一套书在开明书店出版,而稿费全部给了冰心。谌容写成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后,一些人横加指责,甚至扬言要批判它,巴金不仅同意在《收获》杂志首发,还亲自撰文为《人到中年》辩护。

巴金担任中国作协主席的24年,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历巨大变化的20多年,即便到1983年巴金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仍然不忘文学沃土,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直到2005年101岁逝世,一辈子为了他心爱的文学事业而鞠躬尽瘁。

上海作协秉承巴金精神,在扶持作者、培养作家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旗下几个文学期刊在推陈出新上是一茬一茬出精品、一批一批推出名作家。

孙峻青的散文似关东原野的劲风,带着质朴与豪迈;孔罗荪以犀利文论,为文学发展拨云见日;柯灵的文字细腻如丝,从上海弄堂蜿蜒而出;师陀笔下沉郁的城镇故事,茹志鹃清新隽永的短篇佳作,都与上海作协紧密相连。王安忆承海派文学余韵,在作协深耕,延续城市文脉;白桦诗意纵横,剧作、诗歌多元绽放,作协是他灵感的避风港;叶辛知青题材作品饱含热泪,从贵州山乡回溯至上海作协,在此整理了岁月记忆;赵丽宏诗意散文流淌温情,滋养了读者心灵,作协见证他成长蜕变;孙甘露先锋笔触探索语言迷宫,于作协开启文学新征途。他们以笔为桨,在作协这片海域破浪前行。

《上海文学》被誉为“海派文学的主板基地”,一批作家应运而生。1979年,25岁的陈村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小说《两代人》,从此步入文坛。白先勇、张抗抗、孙颙、小白、阿城、韩少功、贾平凹、王朔、陈村、池莉、程乃珊、王小鹰等著名作家都在《上海文学》发表过力作,逐渐成长为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

创刊于1956年的《萌芽》,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它唤醒了无数青少年心中的“文学”种子,在培养新生代作家独具慧眼。韩寒、李海洋、马中才、王若虚是通过《萌芽》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崭露头角;郭敬明在《萌芽》发表作品后被读者熟知;张悦然的代表作《樱桃之远》也在此首发。

在上海作协编辑部大楼徜徉,抚摸新缮洁白的墙壁,在原汁原味的房体下面透视着往昔的峥嵘,它是上海文学的精神坐标,会聚几代文人热血,传承书写薪火。《收获》《上海文学》《萌芽》宛如三座灯塔,照亮了多少文学追梦人起航的道路。

上海作协不仅留下了无数文学人的步履,还留下了很多在此举办活动的历史画面。1980年,央视、上视及中国电影家协会在此联合举行迎春晚会,赵丹、秦怡、金焰、程之、高博、康泰、于飞、向梅、梁波罗、杨在葆、吴海燕、毛永明、龚雪等30多位老中青电影演员欢聚一堂。

现在,新建了两幢建筑风格与主楼相称的新楼,临街的作家书店成为上海的文学地标。这里接待过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皮特·恩格伦,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美国魔幻文学代表人物杰夫·惠勒等国际友人,也迎来了王安忆、孙颙、孙甘露、陈思和、秦文君、潘向黎、刘震云、梁鸿、孟繁华、马原、陈丹燕、滕肖澜、许子东、毛尖等众多知名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上海作协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意义。她传承海派文学,以独特视角描绘都市文化特质;挖掘整理红色题材作品;推动文学现代主义创作风格;培养和扶持文学人才,推出一批优秀作家。

今年春节过后,孙甘露当选新一届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1986年发表成名作《访问梦境》,随后又发表了多篇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特别是2022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除写作外,他还是公共文学活动的推动者,担任总策划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已成为上海文化的知名品牌。他的思想会对上海作协有一定影响,上海文学创作一定会跟上时代脉搏,取得更大成绩。

踏出上海作协,余晖洒身,心中装满故事。有此深厚积淀,文学之光不会落幕,它将一如既往,穿越岁月,照亮后来者的逐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