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2日
落实关键技术 打好丰收基础
我市出台2025年小麦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详见今日本报A06版
本报讯(记者王爱红)距离夏粮收获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小麦一天不收获,田间管理一天不放松。为确保夏粮丰收,市农业农村局近日出台《2025年全市小麦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明确小麦后期管理要以“防病虫、拔杂草、防灾害、促灌浆、保归仓”为重点,抓好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奋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指导农民依据小麦生育时期和天气变化把握最佳防治时期,提高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治效率效果。对小麦条锈病,要坚持落实“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防控策略,把病害控制在点片、初发阶段。对小麦赤霉病,要抓住齐穗到扬花关键窗口期及时喷药预防,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同时,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统筹做好白粉病、叶锈病、麦穗蚜等病虫防治,做到一喷多防。
由于我市水浇条件便利,部分地块杂草较多,影响小麦正常生长以及产量品质,特别是种子繁育田。确保我市小麦种子田小麦质量,要抓住小麦抽穗前后的有利时机,逐地块、逐品种做好种子繁育田杂草的人工拔除工作。
在科学防灾减损方面,农户应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混合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促进籽粒灌浆,减轻干热风危害,实现“一喷三防”。要避免在灌浆中后期或有大风的天气前浇水,以防倒伏发生。一旦发生倒伏,不能盲目进地采取绑扶措施,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发生倒伏的麦田要加强病虫害防治,收获时适当调整拨禾轮和割台位置,确保收获质量。
“灌浆有墒,籽饱穗方。”对土壤墒情不足、有水浇条件的麦田,应在扬花后7天至10天酌情浇好灌浆水,增加穗粒数,促进灌浆,提高粒重。浇水切忌大水漫灌,避免田间积水。
此外,小麦成熟收获时间短,极易发生不可预测的灾害性天气,要抢抓时机收获,及时烘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对处于蜡熟后期或完熟期的麦田,要抢在阴雨天气来临前收获,防止发芽霉变;对处于灌浆前、中期的麦田,若田间出现积水,要及时排水降渍,保持根系活力,促进籽粒灌浆。优质小麦收获前进行田间去杂,收获时清净收割机内的异品种籽粒,并按同一品种连续作业,防止机械混杂,收获后单品种晾晒、单品种贮藏,保证优质小麦商品等级。
上图 4月20日,孟州市化工镇新北村的麦田里,无人机在飞手的操控下,为辖区重点区域麦田集中开展“一喷三防”统防统治作业。
本报记者 董 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