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30日
农机“总动员” 旱地变良田
本报记者 王 颖
眼下,小麦进入灌浆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4月27日下午,在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山底村的一块麦田里,一根根铺在地里的喷灌设施伸出头来,向麦田喷洒出均匀的水珠,为小麦送去“及时雨”。
“我们村位于太行山浅山区,以前种地是靠天气,收成靠运气。现在大不一样了,有了这现代化的浇地‘神器’,种粮食增收有底气!”看着麦田“解了渴”,诚悦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张爱玲脸上露出笑容。
近两年,在马村区农机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诚悦农机合作社购买了一套喷灌设施,另有两台智能化的卷盘式喷灌机,不仅节水,还降低了人工操作成本,尤其是近段时间抗旱浇麦,现代化的灌溉设备“大显身手”。
“以前村里的地东一小块、西一小块,有的还在斜坡上,每次浇地,高处干着浇不到,洼处水多淹了苗。”说起以前种地的体验,张爱玲直皱眉头。
“后来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村里整合土地,我们流转了1000亩地,成立农机合作社,将小地块平整成了大块田,用上了大型的联合收割机、耕地机、播种机、抗旱机、排涝机、还田机,去年又用农机补贴购买了日烘干100吨的烘干机。”张爱玲说。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一系列现代农机的应用,让张爱玲尝到了种地的甜头。“原来我们村的地种小麦亩产不到500斤。现在小麦亩产1100多斤,玉米亩产1300多斤,种地越来越有奔头了。”张爱玲说。
近日,马村区农机中心将诚悦农机合作社认定为全区第二批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辐射服务周边村的群众,为他们提供更加专业、更加高效的农机服务,助推马村区农业生产节本、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