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07日
以爱为翼十八载 无“碍”就业成标杆
——看“杨掌柜”如何打造残疾人就业新生态
本报记者 贾定兴
提起杨掌柜食品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掌柜”),人们近年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标志性产品——粉面菜蛋,逆势而上的销量和高市场占有率,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知名度,但你知道吗?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坚持扶残助残十八载,为近500个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尤其是新兴电商领域,在全国首创了残疾人直播间,是河南省首个残疾人直播基地。
目前,“杨掌柜”构建起覆盖生产、物流、电商、直播的全链条就业生态,让每位员工都能在“有尊严、有发展、有未来”的平台上绽放光彩。
让残疾人实现从车间
到直播间的华丽转身
2004年建厂之初,“杨掌柜”就向残疾人敞开大门。如今,两个残疾人直播基地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每天32个直播间都可以看到残疾人群体那充满自信的笑容和为新生活奋斗的忙碌身影。
“残疾不是能力的边界,而是潜能的起点。”在该公司,没有特殊照顾,只有量身定制的成长阶梯,无论是岗前培训夯实产品知识,还是“明星主播”带教传授实战经验,再或者专人心理辅导增强职业信心,“杨掌柜”通过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打消了许多残障人士想要从事该行业又自卑的矛盾心理。在这里,25平方米的直播间成为梦想孵化器,300多名残疾人主播通过镜头,将“杨掌柜”产品送到千家万户。
从萌新小白到行家里手,肢体残疾吕长江现在运营的抖音账号单月曝光量高达3000万次。“加入‘杨掌柜’后,我学会了拍视频、剪视频、做运营,现在粉丝有50多万人。就咱俩说话的工夫,这边又下了两单。”谈及变化,吕长江笑容里满是骄傲,就在吕长江卖货的同时,车间里残疾员工与其他同事协同作业,在生产、包装、质检等岗位上创造同等效益。这种“融合就业”模式,打破了传统助残企业的岗位限制,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让科技赋能
实现可持续就业
为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现就业,2022年“杨掌柜”斥资300多万元研发“居家直播云管理系统”,将直播间搬进残疾人家中,无论是527公里外的信阳乡村,还是行动不便的员工家中,“杨掌柜”团队每月家访、定期设备维护和直播技能培训,让“屏幕两端”紧密相连,不仅实现“零距离”就业,还开创了“居家直播员”新职业形态。
与此同时,“杨掌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技能提升,开设电商运营、视频剪辑等课程,帮助员工从基础岗位向技术岗位转型。
“在这里学到的销售技能,让我对未来充满底气。”居家主播赵子凡坦言,“杨掌柜”为残疾员工构建的全额保险缴纳、子女助学金、心理咨询等保障体系,不仅筑起了坚实后盾,还消除了后顾之忧。
让企业责任
实现绿色循环
企业要想长盛不衰,除了具备一定的企业实力外,还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杨掌柜”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使命。
2021年,“杨掌柜”成立的焦作市首家企业残疾人协会,将助残工作标准化、专业化;2024年4月获评“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标志着“商业向善”模式获国家级认可。“杨掌柜”首创的“直播助残”“居家云就业”等模式,被纳入河南省残疾人就业政策实践案例,作为助残创新典型在全省推广。
“杨掌柜”创新推出“一对一帮扶”暖心工程——每位残疾员工入职即配备专属帮扶人,工作困惑、生活难题均可随时沟通。“我们不仅是受益者,还是价值创造者。”“杨掌柜”残疾人直播项目部巡查员王佳斌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真谛。
不仅如此,“杨掌柜”食堂还设有特殊窗口,专门为残疾员工服务,并为他们提供免费餐食;每月会给残疾员工发理发票,每周发澡票等。在实地采访中,许多残疾员工告诉记者,他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甚至过年过节也愿意在这里过。
何以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杨掌柜”这家企业用18年的时间给出答案——“商业向善不是理想主义和童话故事,而是可复制、可持续的社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