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08日

市中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团队:

为肾病患者照亮希望之路

郭林与同事在分析患者检查报告。 本报记者 吉亚南 摄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在医学领域,血液透析宛如一束希望之光,为尿毒症患者照亮延续生命的道路。对于肾功能衰竭无法正常工作的人群而言,血液透析是他们维持生命的关键手段,堪称一场关乎生存与希望的“生命净化之旅”。在众多患者印象中,患上尿毒症就如同被判了“死缓”,若不能进行肾脏移植,便要一辈子依赖透析治疗。因此,当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得知需要进行透析时,往往会感到极度恐惧。记者近日在市中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该院肾病风湿免疫科团队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让部分尿毒症患者恢复肾功能并脱离透析治疗。

逆转肾功能,部分患者脱离血液透析

年近七旬的孔先生被诊断为尿毒症,不得不依赖每周3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期间,孔先生的生活被完全打乱,每周去医院3次,每次透析都要花费数小时,身体也日渐消瘦。然而,在市中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他的肌酐水平逐渐下降至130umol/L,最终成功脱离透析,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目前,孔先生已经一年多没有进行透析了。

60多岁的谢阿姨的情况也类似。她的肌酐水平曾高达716umol/L,维持性血液透析1年多,经过药物治疗后,降至176umol/L,目前成功脱离透析已有半年。谢阿姨感慨地说:“原本以为自己要一辈子进行透析治疗,没想到还能恢复到这种程度,真的太感谢医生了。”

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值变化,却是市中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团队创造的生命奇迹。

“肌酐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44umol/L至115umol/L),而上述患者的肌酐水平降幅明显,有的接近正常范围,这意味着他们的肾脏功能已部分恢复。”该科主任郭林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患者认为,病情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后,一旦开始血液透析就无法停止。其实在临床中,有一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肾功能能够有所恢复,血液透析治疗是可以停止的。”

郭林的这番话背后,有着强大的硬实力作支撑。作为市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熟练掌握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病的诊疗技术,尤其擅长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通路技术,2017年自主完成我省首例“穿刺法腹膜透析导管植入术”;2018年自主完成我市首例“动静脉内瘘PTA”;2019年自主完成我市首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还开展了彩超引导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PTA)、DSA下血液透析相关中心静脉狭窄/闭塞的治疗;2024年自主完成我省地市级医院首例经皮上腔静脉直接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年手术量约600台。此外,他还荣获河南省医学科技奖2项、河南省医学科普奖1项,拥有发明专利1项,承担焦作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获得焦作市科技成果奖3项,发表国家级以上论文10余篇。

郭林介绍,人体肾脏形状如蚕豆,大小似手掌,具有排毒功能,在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在调节血压、造血和骨骼生长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尿毒症即肾脏出现问题无法正常排出毒素。血液透析就像滤水器一样,将身体里的血液经过透析器滤出毒素后,再流回身体,达到人体排毒效果。

目前,郭林带领团队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疗法,努力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尿毒症患者摆脱透析治疗。

创造奇迹,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肾乃生命之本,若没有肾脏的排毒功能,人的身体就会被毒素吞噬。在市中医院,郭林带领医护团队凭借妙术仁心与病魔斗争,挽救并延续了无数肾病患者的生命。

5月7日上午,郭林和护士长到患者毋阿姨家家访时,眼前的场景让人动容:曾经肾功能濒临衰竭的她,正系着围裙在厨房准备午餐。

“非常感谢郭主任,要不是你出手救回我这条命,现在我可能就不在人世了……”毋阿姨拉着郭林的手眼含泪水地说。

今年农历正月初一,毋阿姨因肾功能不全住进一家医院治疗,连续输液7天后,症状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严重,到后来什么都吃不进去,还出现干呕症状,主治医生提出透析治疗。随后,她转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没几天就出现了高烧等病症,且持续数日不见好转。见此状况,毋阿姨的家人经人介绍找到了郭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郭林带领团队为毋阿姨解除了病痛,挽救了她的生命。前不久,毋阿姨办理了出院手续。

“经过住院治疗后,毋阿姨的身体大为好转,目前她每周仅需去医院透析一次。随着肾功能的进一步好转,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她也很快可以脱离透析治疗了。”郭林在家访中对毋阿姨的身体康复充满信心。

在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中,女主角凌敏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她把每周三次、每次4个小时的血液透析称作“无限大乐透”生活。而在市中医院,郭林团队正用精准的治疗,为患者兑换另一种“乐透”生活——当透析机的滴答声渐远,当化验单上的数值回归正常,那些曾被疾病捆绑的人生,终于重新握住了生活的方向盘。他们由原来一周三次的“无限大乐透”逐渐降至一周两次、一周一次,甚至成功脱离血液透析,从而上演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