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2日

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

以“食安”守“民安”

详见今日本报A04版

本报记者 王 冰

5月8日,我市召开2025年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市食安办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董明国通报2024年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时表示,去年我市以建设“食安焦作”为引领,以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和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为抓手,健全完善“党政同责、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属地为主”工作运行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提升年”活动,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用最严谨的标准

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如何让百姓食得安心更放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1+10+N”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市政府食安委及时出台《焦作市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 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实落地实施方案》和《焦作市优化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包保工作机制实施方案》。

2024年,全市4004名市、县、乡、村包保干部对全市51674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按季度开展全覆盖包保督导,全市在产在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包保覆盖率达100%,问题整改率达100%,已设置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的获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达100%。

我市还完善了“党政同责、属地为主、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机制,发挥市政府食安办牵头抓总、综合协调和考评督导作用,印发《食品安全“三书一函”》《一般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规定》《一般食品安全事故核查制度》等6项工作制度。先后召开食品小作坊、农贸市场、商场超市、校园食堂等全市示范观摩会12场,高标准打造市级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校园食堂示范点位20余家,逐级打造县、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200余家。在全省首家印发《焦作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7S”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全市1187家学校食堂全面落实“7S”管理标准。

食品安全无小事。我市突出源头治理,严管农业种养、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切实提高食品安全靶向管理。开展了“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和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食品“三小”治理提升专项行动、网络食品安全净网行动和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专项行动。共检查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23家,覆盖率100%;检查学校食堂8215家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评价完成率100%,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100%。

我市坚持惩防结合,建立了公安牵头、部门配合、信息联享、执法联动的公安+市场监管、公安+农业农村的1+N联合作战模式,将公安的“拳头硬”与行政部门的“技术精”科学整合,推动建立“深度、紧密、强力、高效”打击食品违法犯罪区域协作格局。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公安机关共侦办食品类刑事案件52起,移送起诉96人;市场监管部门共办理食品类案件688起,罚没400余万元,公布典型案例20起。

面对一桩桩、一件件纷繁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各级各部门努力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从农田到餐桌,用一张严密的监管网稳稳“兜住”了焦作百姓“舌尖上”的幸福。

用最有力的举措

擦亮“食安焦作”品牌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焦作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关键之年。面对挑战与机遇,我市紧扣“放心看得见,消费更安全”主题,以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持续健全食品安全全链条责任体系,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能力,以最有力的举措,持续擦亮“食安焦作”品牌。

健全制度机制,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我市研究制定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措施,充分发挥市政府食安办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会商风险、及时通报信息、联合应急处置。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全市各级包保干部对辖区获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应包尽包、应督尽督、应改尽改。压实部门管理责任,加强对主管领域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持续拧紧责任链条。

坚持系统观念,不断强化全程监管。强化源头治理,开展“农药科学施用增效、兽药使用减量”行动。针对酸辣粉、山药粉、肉制品、食用植物油掺杂掺假、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巩固“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成果。健全肉类产品检疫证明查验制度。开展连锁餐饮企业和网络订餐专项整治。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集中用餐单位食堂等场所食品安全日常管理。推进餐饮服务领域“明厨亮灶”。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强食品运输全过程监管。加强口岸食品安全监管。

着眼重点领域,狠抓突出问题整治。持续开展豇豆、韭菜等重点品种药物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深化校园食品安全整治,加大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学校和幼儿园全面落实校长、园长责任制。深化食品领域群腐专项整治。开展食品安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校园食品安全、假劣肉制品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强直播带货、私域电商等网络销售新业态治理监管。

保持高压态势,严惩重处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守护消费”铁拳行动,开展“昆仑”“净风”行动和肉制品犯罪集中整治行动。紧盯农兽药残留、食品掺假造假、滥用食品添加剂与非法使用添加物、农村假冒伪劣、假劣肉制品等群众关切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以及“网红餐厅”和外卖平台线上无证入网经营、线下门店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落实主体责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指导企业把“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深度嵌入企业日常管理。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休闲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酒饮品等重点食品产业链建设。强化“千企万坊”帮扶,持续开展食品生产企业技术帮扶活动。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修复机制。

注重多措并举,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构建标准体系,加强预制菜、食品标签等重点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提高检测水平,提升检测抽样的科学性、代表性、针对性,提高监测覆盖面和问题发现率。提升监管能力,建立市级食品生产安全监督检查人员队伍。依托“食安中原”公益大讲堂平台,建立“2210”食品安全学习日制度。推进智慧监管,推动企业信息化追溯体系与监管部门平台对接。对大型企业生产加工过程实现数字化监管,探索对特殊食品实施“可视化非现场监管”。

多方协同联动,构建社会共治格局。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话说食安”“学生营养日”“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等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做好舆情处置,健全完善反应迅速、应对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拓宽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网格员、社会监督员、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构建社会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