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3日

沁阳科创园: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杜 笠

本报通讯员 尤惠彬

在传统工业转型的浪潮中,县域经济如何突破创新要素匮乏的困境?

沁阳市以一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给出了答案。通过携手省科学院打造科创园,这座内陆小城不仅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探索出一条“企业出题、团队答卷、成果共享”的县域创新路径,成为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目前,沁阳科创园已引进专家团队32个,集聚创新人才176人,其中国家级、省级人才66人,转化科技成果45项,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54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0余项。该科创园还组织专家开展“双走进”、学术研讨等活动130余次,为企业“把脉问诊”。

传统工业的阵痛与破局

沁阳曾因乡镇企业繁荣跻身河南经济强县,但随着环保政策收紧与产业升级压力,传统工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挑战。痛定思痛,沁阳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巩固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借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的契机,主动融入省级创新生态圈。

“省科学院科研成果转化需要物理空间,多个科研院所的创新项目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中试放大以提高原创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成果转化率。沁阳市位于豫晋交界地区,该市投资建设的中小企业孵化园在高速路口附近,交通便利,厂房车间、办公楼、实验室等物理空间完备,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优势。且该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玻璃钢、造纸、皮革、造纸机械为主的四大传统产业和以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制造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为沁阳奠定较强的工业基础,最终确定在沁阳建设首家科创园,并依托科创园建设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沁阳科创园运营中心主任聂宁说。

2019年,焦作市与河南省科学院签约共建沁阳科创园,定位为“贯通产学研用的公共创新平台”。政府投资5亿元建设实验室、中试车间及配套设施,省科学院提供设备与技术,企业提出需求,科研团队定向攻关。这一模式迅速打破县域“缺平台、缺人才”的僵局,吸引20余个科研团队入驻,孵化出多项行业领先技术。

“科创园通过建设中试基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省级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人才-科研-小试-中试-孵化-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按照‘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院地协同支持’科研组织方式,集聚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科创资本、高端人才,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逐步构建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有效破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要素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不仅加速了县域产业链补链强链,更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沁阳科创园运营中心副主任马磊说。

“双向奔赴”的创新生态

科创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接地气”。在沁阳科创园既解决科研中试难题,又对接地方产业场景。例如,化学专家田振邦在园区建成1500平方米中试车间,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铅酸蓄电池专家闫新华依托园区支持,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

为留住人才,沁阳推出“人才大礼包”,为人才提供极大的便利,让人才可以放手创新。同时,政府简化审批流程,审批事项“一站办理”,企业备案线上完成,服务效率提升50%以上。

“地方政府为科创园的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一方面开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于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并在协议期内免费提供车间厂房、实验室、综合楼、专家公寓等区域和公共设施。另一方面提供资金和荣誉支持,优先给予省市级的科技立项、创新人才项目等和高层次人才荣誉支持。”聂宁说。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沁阳科创园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建成省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5年来,园区推动100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例如,RPF吸附式废气净化装置为当地18家化工企业定制治污方案,助力绿色转型;河南龙佰公司通过设备大型化改造,实现每吨产品节电800千瓦·时,成为行业节能标杆;有机硅新材料研究团队与焦作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树脂基高端溶剂型背涂材料百公斤级生产试验取得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

据记者了解,沁阳连续三年增加财政科技投入,2023年上半年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财政收入均居全市前列。“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让这座小城焕发出新质生产力。

“科创园首先收集整理地方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技术瓶颈与难题,然后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对接省内外创新团队并提供解决方案,最终促成团队与企业达成技术合作,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助力产业发展。例如,材料所总工程师朱治愿团队与沁阳市新亚异型铆钉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联合开发“线材一次成型不锈钢铆钉”技术,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沁阳市铆钉制造产业向高端化迈进。”聂宁说。

“搬不走的科学院”赋能未来

从传统工业的阵痛到创新驱动的蝶变,沁阳用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科研魄力,更离不开“脚踩泥土”的务实耕耘。沁阳科创园以科技创新为笔,以项目落地为墨,绘就了一幅内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未来,这座太行山下的产业新城将继续向“新”而行,以“硬科技”锻造“软实力”,成为中原崛起的创新标杆与产业高地。

“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建链’,让沁阳成为中原崛起的创新标杆。”聂宁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