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3日

精雕细琢“微治理” 织就民生“幸福网”

——看山阳区丰收社区如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本报记者 杜挺勇

“家里遇急事不用担心没帮手,微网格覆盖楼栋单元,网格员随时来帮忙。”

“专业配餐公司是咱的‘社区合伙人’,每天送餐到社区食堂,独居老人吃饭不再难。”

“修裤边、拉锁不用出社区,有时间还能跟着志愿者免费学习手工、绘画和书法。”

……

社区治理连着群众急难愁盼,系着群众家门口的人情冷暖。其治理效能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

在山阳区定和街道丰收社区,一件件平凡小事从居民口中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着幸福喜悦。

一幅温暖的民生画卷,背后是累累荣誉铸就的实力见证——

近年来,丰收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全省‘五星’社区”“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征程中步履铿锵。

丰收社区以“党群360工作法”为基石,创新构建“微网格+微服务+微体系”的微治理模式。从细微处着眼,于点滴间发力,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微幸福”。

党建赋能启新程

精耕细作“微网格”

5月7日,在山阳区定和街道丰收社区丰收小区,记者发现各楼栋单元口都有一张醒目的公示牌。上面清晰标注着微网格“一长一员”的照片、联系电话和职责分工,宛如一张张守护居民的安全名片。

提起覆盖至楼栋单元的微网格,在小区10号楼3单元居住的陈大爷打开了话匣子:“前两天家里水管漏水,自己修不好,我直接给徐海军打了电话。”

老人口中的徐海军,正是微网格“一长一员”中的微网格长(楼道长)。

在企业工作时有水电维修经验,退休后徐海军积极参与社区网格管理工作。接到电话,他马上来到陈大爷家,不一会儿就修好了水管。“有麻烦就找网格员,他们靠得住!”陈大爷感慨地说,话语间满是信任与感激。

在丰收社区,这样温暖的故事还有很多。

去年年初,小区29号楼2单元楼道长在日常安全巡查中听到一楼传来呼救声。原来,独居老人李大娘在家做饭时不慎摔倒,站不起来。当时,厨房还冒着浓烟,幸亏微网格员及时赶到进行救助,避免了险情发生。

丰收社区党委书记高扬介绍,近年来,社区创建包含楼院大网格与楼道微网格的网格体系,让127个微网格扎根于每一个楼栋单元。每个微网格均配备了由党员、热心居民、物业人员组成的“一长一员”队伍,分别为微网格长(楼道长)和信息员,形成了立体化服务矩阵。

为保障网格服务高效运转,社区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确保政策传达、民意收集、隐患排查、矛盾调解等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每半年举办微网格“最美楼道”评选,表彰优秀微网格长等,持续激发队伍活力。

如今的丰收社区,已形成“社区—网格—楼栋—居民”层层贯通的治理架构,曾经的基层治理“末梢”变为服务群众的“前哨”。一个个微网格串联起民生温度,让社区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情。

资源联动增效能

靶向发力“微服务”

当微网格将治理单元下沉至楼道,实现“最小单元管理、最大效能服务”的突破后,丰收社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维度——

整合社会资源,延伸为民服务半径。

“我们通过‘社区合伙人’模式,激活辖区资源‘一池春水’,让专业力量与社会温度共同赋能社区治理。”丰收社区党委书记高扬道出发展思路。

5月7日,在丰收社区服务大厅,记者看到很多居民正有序办理社区食堂就餐卡。干净整洁的社区食堂就在居民家门口,舒适的桌椅、齐全的设施,处处透露着用心和温度。

聚焦独居老人做饭难、上班族就餐不便等问题,社区以“小食堂”为切入口,撬动民生“大幸福”。

为保障餐食安全可口,社区与专业配餐机构达成合作,由社区提供场地,配餐机构每日定时配送。凭借“社区合伙人”模式,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便捷服务、60岁以上老人每餐可享3元优惠等福利,暖胃又暖心。

社区配餐,仅是“社区合伙人”服务矩阵的冰山一角。

在丰收社区少儿活动室,每月定期举办的儿童绘画公开课总是热闹非凡。作为“社区合伙人”的专业艺术机构,以公益课程回馈社区,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拓展了品牌影响力。

“社区搭台、群众受益、商家发展,三方各取所需,形成良性循环。”高扬介绍,丰收社区按照“社区合伙人”体系,通过党组织联建、公益服务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治理注入“自我造血”动能。

在服务供给上,社区探索“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合伙人接单”的闭环模式。目前,“童参与、童成长、童快乐”儿童素养提升、“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体验等多个合伙项目已落地,精准对接全年龄段居民需求,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

志愿同心筑堡垒

协同构建“微体系”

基层治理的蓬勃生命力,既扎根于群众的获得感,更迸发于群众的参与热情。

近年来,丰收社区紧抓重点,始终秉持 “大家事、大家办”的理念,以“集群策、聚群力”为实践路径,创新探索“家人治家”的治理模式。

“我们首先挖掘党员骨干、社区能人,精心打造‘能人库’,然后以志愿服务为平台,逐渐推动居民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社区‘当家人’,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高扬说。

在丰收社区,处处可见群众自治的生动图景。

5月7日上午,在社区邱阿姨爱心手工坊里,剪刀裁剪布料的沙沙声与居民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一件件废旧衣物在巧手中化作环保购物袋。

工坊创始人邱英梅是丰收小区的热心居民,带领一批手工爱好者不断开展志愿服务,除了坚持为辖区老人缝制暖心拖鞋外,更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一针一线,用亲手制作的菜袋传递公益温度。居民们日常的缝补需求,也能在这里得到热情相助,手工坊成为邻里互助的温馨驿站。

在丰收社区,类似的志愿力量如星火燎原。

退役军人刘运亮化身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在社区的支持下,联合多名退役军人成立“军徽闪耀志愿服务队”。他们以铿锵有力的宣讲、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将爱国情怀深植居民心间。

一批退休书画爱好者则以笔墨为媒,组建“丰收书画苑志愿服务队”,每逢假期化身文化导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挥毫泼墨,春节时又用一幅幅喜庆春联为社区增添年味。

从助老扶弱到关怀青少年成长,从环境治理到矛盾调解,一批特色志愿队伍如繁星点亮社区。在此基础上,社区还积极开展趣味运动会、亲子游园会等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凝聚人心,让“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在社区蔚然成风。

用“微网格”传递温暖,以“微服务”关怀民生,让“微体系”凝聚力量。

未来,丰收社区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为“主心骨”,紧扣基层高效能治理核心主线,以更精细化的服务回应群众需求,以更多元的平台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形成党群双向奔赴、共建共治的良性循环,推动社区治理水平实现全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