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4日

古贤村:良田绘出新“丰景”

本报记者 王爱红

初夏时节,温县祥云镇古贤村,良田阡陌纵横,满目翠绿。

小麦生长进入“百米冲刺”,为了灌好浆、防干热风,73岁的村民张保平这几天都在地里忙着浇“灌浆水”。

今年干旱少雨,为了给小麦“解渴”,张保平从小麦拔节就开始一遍接一遍浇地。“东边刚浇完,西边又旱,至少浇了五六遍。”尽管感慨今年种地不容易,但他仍觉得“比起以前,种地更轻松了”。

张保平是种地多年的“老把式”,从耕种自家的5亩田到流转400多亩地,再到和其他村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他见证了古贤村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的过程。

“原先俺家5亩地分成8块,有远有近、有好有坏、七零八碎,机械用不上,非要人工不中。后来农业机械化普及,但有的地块太小,用机械还是不方便。”谈起过去土地零散、机械化运用程度低、忙得不可开交的场景,张保平深有感触。

转机出现在6年前。随着农民自发流转托管土地和温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张保平将自家耕地流转出去后,通过包地也成了种粮大户。高标准的硬件良田支撑,让他种地更有底气,400多亩地打理得井井有条。

究竟有啥不一样?

过去下点雨就泥泞的田间土路,变成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大型农机进地再也不愁;地里的机井越来越多,全村1800多亩耕地,基本实现50亩地一眼井,灌溉浇地更便利;流转后的土地不再打畦,集中连片、平平整整,便于机械化耕作,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现在地里没了田埂,增加不少种植面积,还好管理,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省了不少人工。”张保平感叹,“过去打药全凭人上,用喷雾器或者人在地里拽着管打,费劲得很,一天打几十亩,得干十来天。

现在杀菌、治虫、‘一喷三防’全用无人机,两天就能打完。”

2021年,良机再现,全国知名育种专家试验基地的落户,推动古贤村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

全国知名育种专家试验基地是温县依托制种大县项目建设的,面积1000亩,与神农种业实验室、中种集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吸引许为钢、雷振生、吴政卿、卢为国、殷贵鸿等知名育种专家团队前来开展科研育种试验。

伴随项目落地,古贤村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处处涌现。田间地头,6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及配套设施覆盖全村千余亩良田,传感器像哨兵伫立,智慧水肥一体机精准调配水肥比例,喷灌、滴灌系统组成智慧灌溉网,实现节水、节肥、增产绿色转型和智能化种植。

如今在古贤村,专家在试验田育良种,村民在种子田繁良种。“全是订单种植,给种子企业繁育小麦种子。”张保平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张保平被安排负责管理试验基地的专家试验田。跟着育种专家团队种地,同黄土地打交道大半辈子的他,过去侍弄庄稼全凭经验,现在田间管理使的是“绣花功夫”。他学会了种地精细管理,更尝到了应用新技术的甜头。专家试验田铺滴灌,他也跟着用。去年,100多亩铺滴灌的玉米每亩增产10%。今年,100多亩铺滴灌的小麦长势喜人。

“头穗密、穗粒大,看着产量就不错!”张保平叹服,“谁铺滴灌带,谁的麦子美!今年尤其显示出滴灌的好处,需要浇哪块地,打开阀门就行,省劲得很,风大风小都不受影响,水肥利用率高,浇地效果好。”

受益的不止张保平。依托良好农业资源优势,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古贤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整村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余元。实施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项目,带动全村耕地实现水肥一体化覆盖。建设全国知名育种专家试验基地,每年慕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带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古贤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党志伟算了一笔账。

眼下,随着古贤村纳入温县倾力打造的“十里麦廊”,千亩沃野良田将再次激发新动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希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