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5日

匠心筑梦二十载 劳模之光耀征程

——记从焦作大学走出去的全国劳动模范崔二梅

本报记者 张 璐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焦作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2002届化工工艺专业毕业生崔二梅,身着正装、胸戴奖章,接过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这一刻,不仅是她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还让焦大人的奋斗底色在国家级荣誉舞台上熠熠生辉。

扎根一线:

在化工热土上深耕细作

2002年,从焦作大学毕业后,崔二梅怀揣着对化工事业的热爱,走进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从最基础烧碱分厂工人做起,凭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精益求精的钻劲儿,很快熟悉核心业务工序,被分配到昊华宇航8万吨烧碱、8万吨聚氯乙烯生产装置扩产扩建项目的VCM工段担任技术员。

在此期间,她钻地沟、爬大罐、走管线,将每台设备、每个阀门、每根管道都印在脑海里,绘制出VCM工段生产系统图,为日后设备的技术培训、工艺改造、设备检修等提供重要参考。扎根一线20余载,逐渐成长为企业创新创效骨干和技术专家,参与昊华宇航多项关键工艺及装备的升级改造。主导实施PVC转化工序技术改造,让触媒消耗控制达到聚氯乙烯行业领先水平,年实现效益超千万元。为提升产品质量,牵头对精馏塔塔盘结构进行改造优化,提高了VCM单体质量,纯度达到99.99%以上,低沸物小于1ppm,高沸物小于10ppm,实现了技术上的重要突破。牵头的“108m3聚合釜引发剂入釜程序改造”项目,减少入料时间,助力企业产能提升超7000吨/年,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省级科技成果4项,解决行业技术难题30余项。

创新攻坚:

让技改项目成为增效“金钥匙”

崔二梅相继主导和完成多个创新技术改造项目。全流程实施“昊华宇航聚氯乙烯分厂精馏残液提纯二氯乙烷项目”,成功开发了一套高效的精馏残液提纯工艺,将二氯乙烷的回收率提高到95%以上,纯度达到工业级标准。这一技术突破,为废液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变废为宝”,为公司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树立了标杆。

为解决传统人工清渣低效、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崔二梅牵头开展“发生器自动排渣抽渣项目”,成功实现该环节的全自动化。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有效减少乙炔气体外排量97848m3,节省电石用量340余吨,有效减少了废气对环境带来的污染。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相关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此外,她还带领团队研究“转化余热利用”相关课题,完成系统余热利用工艺提升,降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有效节约能耗的同时为企业增效400.8万元,实现节约能耗和增效“双丰收”。牵头成立的“崔二梅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工作室已申报并授权国家专利16项,完成创新和攻关项目73项,实现成果转化22项,有效解决企业生产难题53项,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榜样力量:

从“焦大学子”到“时代先锋”

作为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崔二梅始终牢记母校“崇学笃行、敬业乐群”的校训。在企业,她牵头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徒传技、培育新人,先后培养出12名技术骨干。“看到年轻人能独当一面,比自己拿奖还高兴。”她常手把手指导青年员工分析工艺图纸、调试设备参数,用实际行动诠释“工匠精神”的传承。

回顾职业生涯,崔二梅感慨地说:“是焦作大学教会我脚踏实地的求学态度,是化工一线培养我敢闯敢拼的攻坚精神。这分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还属于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奋斗的焦大人。”如今,她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本泛黄的大学笔记本,扉页上“用青春丈量责任,以匠心铸就卓越”的自勉语,成为她20余年如一日坚守的真实写照。

从校园走向车间,从技术新手到行业专家,崔二梅用青春和汗水在化工领域书写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篇章。她是焦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的鲜活范本,更是广大师生身边“行走的思政课”——在平凡岗位上深耕细作、在创新征程中勇毅前行,终将奋斗的光芒照亮梦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