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9日
从“保管员”转型“服务员”
——记者国际博物馆日探问我市博物馆未来发展路
沁阳市博物馆研发的三圣塔甜点。
①
②
图① 沁阳市博物馆研发的棒棒糖。
图②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小学生在市博物馆研学。
(本栏照片均为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玮萱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核心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当天上午,一群小学生走进焦作市博物馆,参加了“活字韵墨 趣印天地”主题研学活动。寻字、排版、刷墨、覆纸、按压、晾干……在市博物馆专职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沉浸式体验了活字印刷术。
近年来,如此有趣的文化活动在市博物馆已形成常态。不仅如此,逢年过节,我市各县(市、区)博物馆的主题文化活动也是异彩纷呈。
大家惊奇地发现:我们理解中的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正在转型升级。主动引客流、搬出文物“秀”两把、精心研发文创产品、不断来点“黑科技”的博物馆正悄然走进公众视线,为公众文化生活注入全新体验。
博物馆如何满足当代公众需求?如何激发年轻人活力,以及适应新的技术前沿?这是博物馆正在解决且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采访时,焦作市博物馆负责人王磊谈及了他心目中的博物馆。他说,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旨在强调博物馆在动态社会中的适应性与创新性。近年来,为适应新需求、新变化,焦作市博物馆正从文物“保管者”向“文旅服务商”转型。
他介绍,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焦作市博物馆依托焦作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优化基本陈列、推动数字化升级、加快文旅融合步伐,积极探索转型路径,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具时代价值的文化服务。
他为记者列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市博物馆在做好文物展示的同时,现在更加阐释注重文物所代表的多元价值,点面结合,加速碎片化知识向体系化知识的重构。比如,陶仓楼的建筑形制为庑殿顶,是汉代建筑里的最高等级。那么,除了庑殿顶,汉代还有哪些建筑形制呢?讲解员不断知识外延,多角度分析文物,从而让观众更有获得感。
王磊介绍,目前,市博物馆建设了云游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并已完成100件重点文物数字化建模。还推出AR导览系统,使文物阐释维度从静态说明转向情境化叙事。依托现代技术,重构文化感知方式,这让博物馆服务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促进文旅融合方面,市博物馆推动将博文纳入全市精品线路,突出研学体系化建设,不断扩大博物馆引流的质量和效果,加大具有焦作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打造可沉浸、可体验、可休憩的文旅新空间。
让文物“活”起来,文创要“火”起来。在文创研发方面,沁阳市博物馆有爆款。
还记得沁阳市博物馆三年前的那根创意雪糕吗?将三圣塔、龙头等“明星文物”做成雪糕,简直酷炫了一整个夏天。此外,沁阳市博物馆还研发了宝塔晨烟、河内石苑、博物馆标志logo、博物馆山门照的棒棒糖。这样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了年轻人群体的喜爱,引得他们纷纷举着雪糕打卡拍照。
沁阳市文广旅局还利用“黑科技”,将与李商隐、朱载堉等有关的沁阳文化元素制成了微信头像,让文化具象化,迅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沁阳市博物馆馆长王立栋介绍,近年来,沁阳市博物馆主动创新,整合文物资源,在保证其文化元素不变味的基础上进行衍生与再创作。目前,该馆已开发文化创意产品20余种,有雪糕、文具、帆布袋、书签、文物拼图等,分为三圣塔系列、龙头系列、飞天系列、李商隐系列,尤以三圣塔雪糕最受追捧,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那么,王立栋心中的博物馆是什么样的呢?他说:“我们更看重让文物低成本高效触达公众。时刻瞄准公众需求,对博物馆优化升级。”
作为我市文物大县,武陟县博物馆正着手为公众打造“第二课堂”。武陟县博物馆馆长许艳红说:“面对数字化浪潮,博物馆要更加积极地拥抱时代,转变服务方式,跳出博物馆打造博物馆,这样才能更加优质高效影响群众文化生活。”
许艳红介绍,疫情期间,武陟县博物馆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24小时不打烊服务,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激光扫描,进行线上“3D文物”展示。该馆举办了馆藏文物精品展、黄河泥埙、黑陶、银虾、生肖兔等系列展览20余场。疫情后,尝到甜头的武陟县博物馆大力建设文博云课堂,开通线上慕课、抖音直播,观众屡屡破万。
近年来,武陟县博物馆不断打破传统思维,充分借助互联网、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注册登记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建设微网站、语音导览系统、虚拟展厅等“移动博物馆”。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载体,引导公众在线上了解博物馆,查阅了解文物相关信息,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目前,武陟县博物馆已形成“武博里的中国故事”“覃怀名士”“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栏目,并将其做成了线上品牌,成为武陟文化特色。
社会飞速发展,公众需求深刻变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我市博物馆准备好了吗?道阻且长,应“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