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11日

理韵机关 “焦”聚新声

——2025年市直机关党的创新理论优秀宣讲作品选登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市直机关理论宣讲工作,培育高素质的市直机关理论宣讲队伍,近日,市委直属机关工委举办了2025年市直机关“理韵机关·‘焦’聚新声”党的创新理论优秀宣讲作品展示活动。

活动中,选手们立足各单位实际,结合先进典型、身边故事、自身经历,用“小切口”折射“大道理”,通过多样化的宣讲形式,分享理论感悟、展现实践成果。今日,《机关党建》版选登部分选手的宣讲作品,供学习交流,敬请关注!

虎头山上铸就绿色丰碑

宣讲人:严劲超 团市委推送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重大要求,其中包括“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焦作作为山水文化名城,背后更是有着许许多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人故事。接下来请随我一同来看一位老人的生动事迹。

在沁阳市西向镇辖区,有八座高高的山头,远远望去犹如下山猛虎,被称作虎头山。在过去,一遇到刮风下雨,虎头山便是泥沙俱下,山下的百姓苦不堪言。

“无雨渴死牛,有雨满坡流,年年栽树不见树,风大沙又多。”这是大家送给虎头山的顺口溜。

2002年,为加大对荒山的治理力度,西向镇虎子村决定对虎头山采取50年无偿承包的办法,寻找承租人。然而公告发出一个多月,却无人问津。这一年,老党员周文政年满60岁,马上要从西向镇政府退休,回到虎子村的家中。看着无人响应的公告,他着急上火:“没人干,我来干。”

周文政毅然决然地承包下虎头山的八个山头。“那石头山上种树能活吗?”“上万亩荒山,钱从哪儿来?”周文政的老伴和儿女第一时间出面劝阻。周文政却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刚好退休了,让我试试吧。”接下来,他四处奔走借钱,最终揣着千辛万苦筹来的100多万元,一头扎进虎头山,开启了荒山绿化之路。

摩托车,周文政就骑坏3辆。他说:“每天几十公里山路,靠着这摩托车,我才能踏遍这片山头的每一处地方、照看每一棵树。”种树第一年,他穿坏了5双鞋,用坏了3把镐头。最忙的时候,他在山上搭起帐篷,吃住都在山上。最长的一次,连续40多天没下山。

对于周文政来说,个人的问题都能够克服。但是,这么大的工程,哪是一个人的事情。万亩荒山,什么时候才能有效覆盖?树种了,牲畜啃食树苗,又该怎么办?周文政充分调动乡亲们的积极性,对挖一个坑、栽一棵树“明码标价”,工资一天一结。他还不厌其烦地到附近饲养户家里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树苗成活率在90%以上。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20多年来,周文政的足迹遍布虎头山各个山头,种植各类树木100余万株。如今,山上已遍布核桃树、花椒树、枣树,经济价值上亿元,生态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让人欣喜的成就背后,一件事却让周文政终身遗憾。2003年7月的一天,在山上忙碌的周文政突然接到女儿的电话:“爸,快下山,快来医院,我妈病重了。”然而,还没等他下山,就传来老伴儿去世的消息。遗憾只能放下,树和人仍要继续生长,现在的周文政,时常还会摸着已经长到两米多高的柏树,动情地说:“老伴儿,你看,咱们种的树长大了。”

2021年7月1日,作为全国“两优一先”代表,周文政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现场观礼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盛况。他说:“拍大合照与习近平总书记握手的时候,是我这辈子最激动的时候。”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展望未来,周文政说:“只要我身子能动,就要一直把树栽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绿色银行。”“等我干不动了,就把这片树林无偿地献给国家。”

如今,80多岁的周文政体力已大不如前,但他仍会带着护林队前往虎头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以银发之躯扎根生态建设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奉献精神与葱茏绿意共生长。

此刻,接力棒该由新一代主动接过,前人种树,后人更需保护。绿水应无恙,青山劳寸心。让我们携手,守护绿水青山,守护美好家园!

灯火里的答卷人

宣讲人:苗 英 市财政局推送

有这样一幕,我一直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农历除夕夜,万家团圆的日子,在市财政局办公楼511房间,一盏灯,倔强地亮着。灯光下,是非税队伍排头兵、当时的社保科科长申长利疲惫却坚韧的身影。那一刻,那束光,照亮了财政改革与民生服务的漫漫长路。

如何保障全市民生资金需求?怎样确保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是申长利每天思考的课题。总是加班加点,积劳成疾,医生曾多次叮嘱做过心脏手术的他不能过度劳累,可申长利一直奋勇向前,笃行不怠。申长利的故事,从来不是孤立的传奇,这是财政人淬炼作风硬实力、激活改革新引擎最真实的写照。

还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束光下和我一起并肩作战,让我深深敬佩的另一位战友——张涛。为了确保每一笔非税收入都能“颗粒归仓”,他总是拼尽全力。那分“较真”的执着,有时真的让人心疼,但更多的是敬佩。张涛常说:“干一行,就得爱一行;钻一行,必须精一行。”这不是口号,是他刻进骨子里的信念。

面对非税征管数字化改革的重重困难,他迎难而上,编制了涵盖187家单位、1000多个项目的操作手册,硬是把烦琐的“传统管理”,推向高效的“云端时代”。

从机关到田野,张涛的故事,不止于机关大楼。他还有另一个响亮的身份——乡村振兴的“领路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驻村三年多的时间,张涛化身“泥土干部”,范庄村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每天走访群众,拉家常、聊心声、逛村庄、进农田,为范庄村建立了完善的电子信息档案;他多方奔走,帮助范庄村解决引水灌溉等各类问题,助力软弱涣散村“摘掉帽子”焕新颜。

正如张涛深情所言:“在基层待久了,心里就真真切切有了老百姓的温度。”这分温度,也化作了攻坚克难的勇气。在清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这场战役中,我忘不了他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清欠台账,更忘不了深夜灯光下他核对数据的专注。

那一盏灯,照亮的何止是密密麻麻的数字?那是一名基层干部对使命担当的守土尽责。最终,2.8亿元沉睡资金被唤醒,其中1.4亿元是实打实的现金追缴。这巨额数字的背后,是他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从“一盏灯”到“满天星”。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实干、担当的财政人,他们凝聚作风硬实力,弘扬财政新精神。2024年12月,这束光汇聚成最耀眼的荣光——“全国财政先进集体”。

这“灯火”究竟是什么?它是凌晨时分,键盘敲击下核对数据的专注;它是田间地头,沾满泥土脚印丈量出的民情;它更是除夕夜,办公楼里永不熄灭的信念之光!

“城市绣娘”用爱编织烟火人间

宣讲人:骆家欣 市妇联推送

在中站区的大街小巷,有这样一群美丽的身影:她们每天穿梭于街头巷尾,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用脚步与汗水织出城市的文明、用微笑和服务绣出城市的美好。她们,就是被称为“城市绣娘”的中站区城管局女子中队。

跟随她们的脚步,让我们共同感受“城市绣娘”的一天。

晨曦破晓,女子中队的队员们整齐列队,开启每日的岗前训示。认真整理着装,检查仪容仪表,每个动作都透着一丝不苟,眼神中露出坚定与自信。因为队员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把最美的形象带给城市,最美的微笑送给大家。

7时许,队员张琳、王纯正和上学的孩子们打着招呼。“护学岗”指示牌下,稚嫩的问候亲切又极富感染:“姐姐,又见面啦!”“你好,再见!”温馨的场景每天都在“护学岗”上演,长期驻守学校周边的队员们,在上下学的高峰,规范经营秩序、引导道路交通,用热情和细心守护着千万学生和家长的出行安全。

10时许,热闹的商业街人潮涌动,队员周娟与张涵雨走进一家新开的店铺。店主刘女士神情开始有些紧张,周娟面带微笑,礼貌地表明来意,随后递上精心准备的宣传手册。张涵雨条理清晰地讲解门前“五包”责任、广告牌设置规范等内容,将复杂的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经验分享。

刘女士眼中的警惕逐渐变为认同,她坦诚表示,原本对城管上门有些抵触,以为是来挑毛病,没想到是热情提供帮助。最后,刘女士还主动握手,表示感谢。周娟和张涵雨相视一笑,她们明白,如果没有这些商户,城市将失去生机,而她们要做的,便是守护好这片“人间烟火”。

临近中午,女子中队的队员们还在日常巡逻,眼尖的队员郭思佚发现地上有一滩积水,周围的菜叶泡得软烂,不仅影响通行,还容易让人滑倒。队员们赶紧行动起来,找来拖把清积水、拿起扫帚扫菜叶,并耐心提醒周边摊主及时清理摊位垃圾。看到城管队员的服务,摊主们也纷纷配合。队员们深知,只有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用责任编织文明,才能搭起美好家园的共建桥梁。

农贸市场附近的商户许先生夫妇售卖水果,中午时分忙得不可开交。饭点过后,他们带着两个饭盒来到城管爱心驿站,询问是否可以帮忙热饭。队员白萱和耿路楠立刻帮忙打开电磁炉,并端上饮用水。许先生说,在城管爱心驿站吃到了热饭,这里有“家的味道”。当别人疲惫不堪或遇到困难时,有时只要一丝关怀、一声问候,便能传递无尽的感动与温暖的爱意。而这,正是女子中队要做的,用关怀让城市充满幸福和温暖。

时间来到傍晚,队员李雪娇和李美玲走进一家香气弥漫的饭店,后厨的油烟净化设备异常情况引起了她们的注意。经检查,设备运行存在故障,清洗记录也不完整。面对这一状况,店主急忙解释,称近期生意繁忙,疏忽了设备维护。李雪娇没有简单进行处罚,而是耐心地向店主阐述规范油烟净化使用的重要意义,更指出不及时处理将产生的危害。

李美玲在一旁补充,可以协助联系专业的清洗人员。温情的执法,让店主非常感动,当面感谢,当场承诺马上整改。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改正,都是向规范文明靠近的一步,执法可以容缺,城市的守护,绝不松懈。

这就是女子中队平凡而忙碌的一天,她们的身影无处不在,是她们冲锋在前,诠释着共克时艰的巾帼担当;是她们为民解忧,践行着柔情大爱的服务初心;是她们暖心守护,为这座城市源源不断注入的温暖与力量,用爱与责任编织着城市生活的美好画卷。

坚持党的创新理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站区城管局将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绣花精神”。新时代的“城市绣娘”们,也将继续以青春为梭、以信仰为纬,在党的旗帜下绣制更壮丽的文明画卷,努力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赓续百年薪火 书写奋斗篇章

宣讲人:孙亚利 市总工会推送

作为温县岳村街道慈胜社区党支部书记,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大家共同回望中国工运事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分享新时代劳动者与工会之间那些平凡却温暖的故事。

百年征程,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诞生于国家危难、工人觉醒的年代。从安源路矿的星星之火,到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从铁锤镰刀砸碎旧世界的枷锁,到新时代工匠托起强国制造的脊梁。中华全国总工会,始终是工人兄弟最坚实的后盾,是照亮奋斗者前路的那盏明灯。

我出生在美丽的温县,老一辈人就经常说,工会就是工人兄弟的“娘家”。这分跨越时空的温情,让我从小懂得:工会的基因里,刻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工运的征程中,流淌着“与劳动者同行”的热血。

新时代的温情,藏在奋斗的细节里。在我们社区耀星花园里,有一位年近60的退休人员白大姐。一场车祸,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陷入了万丈深渊。车祸导致白大姐下半身残疾,高额医疗费带来的压力,让她的丈夫曾蹲在医院走廊上偷偷抹泪。危难时刻,社区工会委员会积极向上级工会汇报,迅速发起募捐,帮其申请补助,还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当白大姐捧着职工互助保险的救命钱时,哽咽着说:“‘娘家人’三个字,不是口号,而是雪中送炭的温度啊。”

近年来,温县总工会全力打造暖心驿站。慈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暖心驿站温馨如家,沙发软座抱枕、微波炉、应急药箱等应有尽有,书架上还摆满了《工人日报》和各类书籍。快递小哥、城管队员、执勤交警、环卫工人等,走到这里都能休息一下。夏天,备有藿香正气液等解暑药品和饮品;冬天,还为环卫工人等送上热气腾腾的早餐和手套、棉衣。

说起环卫工人,在我们社区,每天清晨4时许,就能看到他们身着橘色工装,开始一天的忙碌。他们弯腰清扫的身影,如同跳动的音符,谱写着城市晨光的序曲。而这分平凡坚守的背后,是温县总工会和社区工会委员会用细致入微的关怀,为这群“城市美容师”奏响的一曲暖心乐章。

环卫工人李阿姨的孙女不幸得了白血病,社区工会得知情况后,发动辖区党员、群众为孩子捐款捐物,逢年过节还送去慰问品。李阿姨忍不住抹眼泪,坚持和老伴儿送来一面锦旗。

工会的温暖,悄然转化为环卫工人守护城市的加倍热忱。这就是奋进的力量!我们看见:百年工运的薪火,正化作满天星辰,照亮每一个劳动者的人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岗位为纸、以奋斗作笔,续写更多“工会与我”的温暖故事。因为,流水线上精准的0.01毫米,是我们在书写“大国工匠”的担当;腊八节工会送来的一碗粥,诠释着“以职工为中心”的誓言;而亿万劳动者凝聚的奋进力量,必将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迷彩绿”与“党旗红”

宣讲人:王小敬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送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来自自然资源系统的基层工作人员。她集三重身份于一身,恰似三道璀璨的光辉,绘就一幅令人动容的生命画卷。

她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的耕地守护人,是扎根乡村、助力发展的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更是以柔弱之躯扛起家国责任的军嫂。她就是我讲述故事的主人公——张雯雯。

在她身上,象征军人坚毅的“迷彩绿”与代表信仰的“党旗红”完美融合;在她心底,保家卫国的铿锵誓言与守护耕地的庄严使命时刻不忘。她以默默的奉献、果敢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让时光回溯到2023年一个刺骨的寒冬。大雪纷飞将田野的轮廓尽数吞噬,凛冽的寒风如同无数把锋利的冰刀割在脸上,生疼刺骨。然而,在马村区的一片土地上,却有一个倔强的身影在风雪中艰难跋涉。

478个图斑、1157亩土地,每一处都暗藏着耕地保护的关键密码。张雯雯,就是那个争分夺秒破译密码的勇士。奋战七天,14万多步的行程,刺骨的雪水一次次渗入鞋里,冻得麻木的指尖在相机快门上打滑。可她毫不退缩,把手指含在嘴里哈口气取暖,用虎口抵住机身继续对焦。那些被积雪覆盖的田埂边界,在取景框里又渐渐清晰。

最后一天,张雯雯感到身体不适,同事们心疼地劝她休息。然而,她始终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图纸,坚持将所有工作做完。当扎实的工作最终换来耀眼的成绩,谁又知道张雯雯到底付出了多少。这张土地答卷上,写满了她的拼搏和奋进。

命运,似乎总爱考验勇者。

2024年6月,张雯雯正坚守在我市“三十工程”项目推进的第一线。工作关键时期,其母亲突发脑梗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来。连忙赶到医院,但在照顾母亲的间隙,她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她把病床当成了办公桌,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核对项目数据。那一刻,键盘的敲击声与监护仪器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谁又理解张雯雯的担当。最终,当首例“四证同发”的项目成功落地,她疲惫地坐在病床前,轻轻攥住母亲的手,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往下流。

2025年,张雯雯又带着一身泥土气,走进了帮扶一线。乡亲们记得,那场暴雨夜发生土地纠纷,是她举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赶来调解。是她蹲在田埂上,裤腿糊满泥浆,用沙哑的声音反复解读政策。

老人们记得,是她手把手教大家扫码查看“一码通”,指尖轻点屏幕的背后,是贴心服务的温暖关怀;孩子们记得,那个在村口陪伴大家的阿姨,把枯燥的政策变成了有趣的故事,让守护土地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悄悄生根发芽。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豪言壮语,但那锦旗和感谢信,是村民们用最朴质的情怀,为张雯雯颁发的滚烫勋章。

身为军嫂,张雯雯的日历上,满是等待的印记。在丈夫远赴南苏丹维和的730多个日夜里,她默默扛起所有重担。家里的大小事,全是一个人忙活处理。孩子半夜突发高烧,也只有她在身边彻夜照顾。虽有思念,但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绝不会去轻易打扰。万家团圆之际,她也曾对着墙上的合照,轻声呢喃:“我们一切安好,你不必挂怀。”

每当孩子问起爸爸时,她更是眼神坚定,骄傲地说:“爸爸身着迷彩绿,守护着和平;妈妈佩戴着党员徽章,要守好这片土地。我们的‘小家’,就藏在这千万个‘大家’的脉络里。”

从太行山下的第一缕曙光,到黄河岸边的最后一抹余晖,从维和前线传来的声声捷报,到万家灯火的700多个日夜牵挂。张雯雯裤脚上的泥土干了又湿,胸前的党员徽章始终熠熠生辉。

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信仰是支撑我们砥砺前行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张雯雯一样的基层工作者,用他们沾满泥土的双手,为乡村振兴播撒希望的种子;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用柔弱而又坚强的脊梁,挑起“小家”与“大国”的重担,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本报记者 杜挺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