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24日

非遗焕新 青春怀川

——看我市多维度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践

本报记者 段美如

六月的怀川大地,蝉鸣渐起,非遗传承的热潮正与夏意一同奔涌。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5日)前后,我市紧扣“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以数字赋能打破时空壁垒、以创新表达激发青春共鸣、以乡土扎根厚植传承土壤,让古老非遗从“记忆符号”变身“生活场景”,在与时代的对话中绽放蓬勃生机。

数字赋能:非遗从“纸上”跃入“指尖”

为破解非遗传播的时空局限,我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前夕率先开通“河南非遗一张图(焦作)”线上通道。点开链接,太极拳、绞胎瓷、怀梆戏等60余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传承人信息、活态传承点等内容清晰呈现,形成一张可交互、可追溯的非遗“电子地图”。同时,线下场景同步升温,高新区宁郭镇以“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组织“宁声新语”宣讲团走进校园,开启非遗文化知识小课堂,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非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让学生们深刻感受非遗的魅力。12岁小学生雨桐举着自己制作的“五彩漆扇”眼睛发亮:“原来每道工序都像画画一样有讲究,非遗离我们真的很近。”

创新表达:传统技艺碰撞青春韵律

非遗的“青春感”,源于守正创新的勇气。端午假期,焦作师专学生社团将传统故事《老鼠嫁女》改编为童话舞台剧,灵动的舞台设计、年轻化的台词对白,让这个流传百年的民间故事重获新生。“原以为非遗故事老套,没想到能这么有趣。”现场观众张女士带着8岁女儿连看两场,“孩子回家还吵着要学戏服上的刺绣。”这场演出吸引观众沉浸式欣赏,成为非遗触达青少年的生动案例。

在马村区,“土气”的唢呐正以新潮姿态“圈粉”年轻人。河南省非遗项目刘氏唢呐第三代传承人刘元明将怀川高腔融入传统吹奏,创新“口传心授+现代乐理”教学法,培养学员950余人,其中20余人考入郑州大学等高校唢呐专业。“现在的年轻人说唢呐声够‘炸场’,是表达个性的好选择。”刘元明的学生史萌芽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演出视频——在高校迎新晚会上,她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赢得满场喝彩。

同样“破圈”的还有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树叶吹奏。退休教师史喜珍将这门“吹叶成曲”的技艺从民间带入校园,在学校社团开设课程并开展公益教学。“一片树叶能吹出《茉莉花》《小幸运》,太神奇了。”学生王浩宇展示着自己刚学会的“叶笛”,眼睛里闪着光。目前,已有100余名学生跟随史喜珍学习,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叶”韵悠长。

乡土扎根:非遗在烟火中生长为“活文化”

最鲜活的传承,藏在乡土的烟火气里。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庞冯营村怀梆剧团编创的现代戏《乡村人的笑声》,讲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我们唱的就是身边事,村民听着亲切。”焦作市非遗项目冯营怀梆传承人孟社香说,这支剧团长年在乡间巡演,“农忙时帮着收麦子,农闲时搭台唱戏”,怀梆戏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精神伴手礼”。

在马村区待王街道东孔庄村,“孔子问礼”的传说正通过豫剧《孔子问礼》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作为焦作非遗项目,该剧在市文广旅局支持下编创成整场戏,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演”覆盖5万余人次。

当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遇,当文化记忆与生活场景交织,怀川大地上的非遗传承,正书写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时代篇章——非遗不老,青春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