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30日
许衡后人追溯“许衡文化线”
“跟着名人游山河”的文化潜力有多深?
详见今日本报A08版
图为许衡后人翻拍的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许衡画像。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玮萱
近期,记者从许衡后人处得知,他们正在筹备沿着许衡足迹探访全国“许衡文化线”活动。
许衡(公元1209年至公元1281年),中站区李封村人,“元代第一通儒”,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天文历法学家,我市历史文化名人。他一生命运多舛,在创造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经历着人生的各种坎坷。读许衡,如读一本辉煌的历史大书。
许衡后人许迎春介绍,许衡祖籍李封村,后因父母避乱至河南新郑,在新郑出生。颠簸一生后,他终归故土。根据史料记载及实地考察,许衡在我市孟州、新乡辉县、新郑、安阳林州、登封、河北大名、山东泰安、陕西西安、内蒙古正蓝旗金莲川草原、北京、浙江、江苏等地留有深深的文化足迹。如果将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遗迹串连起来,就是许衡充满乡愁、立志求学、光大儒学、探路治国、游历山川的伟大一生。这一生过于精彩,足以让后人悼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及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市孟州。公元1233年,许衡过孟州回李封村,半路口渴难耐,却仍恪守行为和操守,不采摘路边的无主酥梨解渴。
在新乡辉县百泉镇,也就是在现在著名景区——百泉景区周边,许衡曾长期在此求学。在这里,他和一生的挚友姚枢、窦默共同研学儒家理学经典,“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而慨然以道为己任。”姚枢墓就在此处。许衡长子许师可及其学生白栋曾在此建思亲亭,立碑记述许衡事迹。
在山东,许衡也叙写了精彩的文化篇章。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西南麓乳山下的竹溪,景色优美。《元史·许衡传》记载,公元1235年,许衡“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现在,竹溪有遗迹一处,称为“演易斋”“贫乐岩”,据说当年许衡在此研习《王弼易注》,得其真谛。
在山东曲阜孔庙除了参拜孔子,也必要来拜拜许衡。至民国时期,已有156位先贤在孔庙供奉,其中就有许衡。为表彰许衡传播儒学的功绩,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元王朝将其列为从祀孔子庙廷的儒臣,供奉于孔庙内。
到了登封,有一处文物古迹不得不看,那就是登封市告城镇北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星台。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距今有近800年历史,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决定改进历法。于是,任命既懂历法又懂历数的中书左丞许衡领导王恂、郭守敬等人制订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据说,当时在全国建了28座观星台,目前仅留登封一座。
在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许衡曾是元首任国子监祭酒,在此种下的“复苏槐”“触奸柏”距今已有720余年。
西安,元代为京兆府路,忽必烈在此曾为秦中王。《元史·许衡传》:“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设学校,民大化之。”公元1314年,元曾设鲁斋书院以纪念许衡功绩。鲁斋书院的地点就在现在的著名文化景点大雁塔附近。
河北大名县历史悠久,元时大名路治所,文化灿烂。许衡曾在大名和百泉隐居讲学,来往长达13年,为大名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大名县曾建许衡祠以作纪念。
许迎春说:“这条文化线就是一条深入了解许衡文化的研学线。”多年前,她曾向文旅部门建议大力开展“跟着名人游山河”活动,深挖焦作历史文化名人足迹,将故事串连成线,开发研学线路。
焦作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河,卜子夏、司马懿、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堉、陈王廷……他们的学术、经历、创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已凝练成了一个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追溯他们的文化足迹,是对历史的反哺,是延续、激活优秀文化基因活力的切实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