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2日
蓝绿空间融合视角下城市绿道与慢行系统规划研究
□程铭彩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蓝绿空间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正成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切入点,基于蓝绿空间与绿道慢行系统的协同互馈机制,以焦作市为实证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城市绿道慢行系统的规划策略和实施路径。
研究背景与战略价值
增强城市生态韧性。焦作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生态修复与城市转型的双重挑战。通过蓝绿空间融合,可有效串联大沙河、群英河等水系廊道与北部浅山,修复城市生态断点,构建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有研究数据表明,科学布局的绿道系统可使周边区域温度降低1℃~3℃,显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滨水绿道,能够增强城市雨洪调蓄能力,降低内涝风险30%以上。
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完善的绿道慢行系统可显著改善居民生活方式。有调查显示,在建成绿道的区域,居民步行和骑行出行率提升25%,慢性病发病率降低20%。通过构建“15分钟社区慢行圈”,进一步创造丰富的交往空间,提升城市宜居度。
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绿道建设是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抓手。通过激活闲置土地、整合碎片空间,形成新的发展廊道。成都天府绿道实践表明,优质绿道网络能带动周边地价提升30%,吸引创新要素集聚。焦作可结合工业遗产、山水景观等特色资源,发展“绿道+”经济,培育文旅休闲、健康运动等新兴产业。
规划理念与体系构建
规划原则。识别关键生态廊道,确定重要水系、绿地及生态敏感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绿道与城市道路慢行系统无缝衔接,形成“快慢分离、人车分流”连续完整的慢行网络。
分级成网。构建“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体系。区域级绿道连接县域与生态屏障,承担跨区域生态连接、旅游休闲、骑行挑战等;城市级绿道贯通城市功能区,串联商业中心、交通枢纽、文化地标,满足市民通勤、购物、休闲等需求;社区级绿道覆盖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形成毛细血管式微循环,打造“上班、回家、休闲、健身的路”。
特色营造。融入“太极故里”“百年焦作”等IP,打造主题文化绿道;开发“焦作绿道APP”,提供实时导航、景点解说、紧急呼叫等智慧导览功能;培育绿道沿线文旅休闲、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实现产业融合。
实施路径与创新举措
顺应自然营造系统景观。沿城区主要道路建设都市型绿道,承担通勤、交往、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打造疏密有致的城市绿廊;沿河流湖泊岸线建设滨水绿道,与交通流线合理衔接,形成景观视线通透的开敞空间;沿北部浅山建设郊野型绿道,依托原有生态格局,植入串联破碎化的生态斑块,构建连续健康的绿道慢行系统。
生态优先构建绿色网络。沿城市主干道构建功能复合的都市型绿道,整合通勤、社交、休闲功能,形成疏密有致的线性绿色空间;优化河湖岸线景观廊道,强化交通衔接与视线通廊,打造滨水开放空间系统;依托北部浅山生态基底,通过生态修复串联破碎化生境,构建完整郊野绿道慢行网络。
文化赋能塑造特色空间。建立文化资源矩阵,系统整合散落历史遗迹与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文化—生态”复合网络;通过景观叙事手法,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标识系统、景观构筑物及公共艺术装置,营造特色场景:打造具有IP属性的文化慢行线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空间再造激发多元价值。沿绿道布局多功能驿站集群,集成文创、商业、公共服务等业态,活化线性空间;挖潜消极空间,创新利用高架桥下、废弃铁路等灰色地带,见缝插绿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通过微型绿地、口袋公园等形式实现城市空间“针灸式”更新。
智慧服务提升品质体验。建立标准化设施配置体系,重点强化无障碍设施、智能导览等配套建设,打造“全龄友好”慢行示范区;加强智慧化应用场景,部署AI讲解终端、数字展陈、VR全景导览、航拍互动基地等装置,提高互动体验;增强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设置郊野绿道智能应急救援设施网络和集成智能家具、污染监测等物联网设备,创建高品质智慧蓝绿空间。
(作者单位:焦作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