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7日

东庄村蝶变记

见习记者 郭皓月

本报通讯员 赵林颖

一条条柏油路如绸带般在村落间蜿蜒舒展,串联起一栋栋黄墙红瓦的农家院落;路旁的花坛里,月季、紫薇争奇斗艳;几位老人坐在古槐树下的石凳上闲话家常,孩童们在新建的篮球场上追逐嬉戏……7月3日,走进沁阳市紫陵镇东庄村,一幅和谐宜居的乡村画卷在记者眼前渐次展开。

“全国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村委会门前,十余块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荣誉的背后,是该村十多年来的华丽蝶变:由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泥脚村”,变成兼具颜值与气质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筑基:从行路难到路路通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回忆2011年刚上任时的情景,该村党支部书记陶丽明记忆犹新:那时几位老党员特意找到他,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是能解决村里道路的问题,就是东庄的功臣”。

当时的东庄村,道路坑洼不平,村民戏称“晴天能练跨栏,雨天可学游泳”。陶丽明带领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最终制订了巷道硬化“三步走”方案:先修主干道,再连支巷道,最后修通田间路。为解决资金难题,村里采用“集体出一点、能人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筹款,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首批2.6公里道路硬化。

无独有偶。2022年年初,该村实施的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也成为干群齐心扮靓家园的典范。村民们3天自发捐款60余万元,再加上争取到的项目资金,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村的供水管网升级。

塑形:从脏乱差到净乐美

道路畅通后,如何让村庄变更美成为新的课题。该村创新推出“四小园”建设计划: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块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

走进村民张桂芳家的“芳菲园”,3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西红柿、辣椒等长势喜人,其中点缀的百日菊、波斯菊更添诗情画意。“以前这里堆满杂物,现在既能养眼又促增收,去年光卖菜就挣了2000多元。”张桂芳笑着说。

更令人称道的还有村里的“主题游园”建设。国风翰林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树起了“二十四孝”文化墙;人民公仆园展示焦裕禄等先进模范的奋斗事迹……这些游园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课堂。如今,该村绿化覆盖率已从2012年的18%提升至2023年的43%,获评“河南省森林乡村”。

铸魂:从人情债到新风尚

“这几年,东庄村婚丧嫁娶平均支出下降70%,人情债负担明显减轻……这是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的结果。”走进该村,村民们高兴地对记者说。

东庄村的文明建设可谓“软硬兼施”:硬件上,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儿童之家、文化礼堂等设施;软件上,连续13年举办孝老敬亲活动,累计发放慰问金20余万元。村里还组建了舞蹈队、门球队等8支文艺队伍,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比赛。此外,该村通过制定《红白事办理标准》、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兴业:从抓特色到强融合

六月骄阳下,村民李天海的50亩桃园迎来丰收季。“我们东庄黄桃现在可是金字招牌,批发价都比别处高两成。”李天海擦着汗说。

该村的产业振兴走的是“特色+融合”之路。针对沙质土壤特性,村里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种果树每亩补150元,种蔬菜补100元。目前全村已发展黄桃、葡萄等特色种植300余亩,年产优质水果900余吨。

在村东头的皮筋头饰加工车间,30多名妇女正在赶制一批发往浙江义乌的订单。这个由村集体创办的帮扶车间,已带动周边80余户群众增收。

更令人惊喜的是农旅融合的新探索。“老宋民宿”主人宋志强原是在外打工的“80后”,看到村里环境变美,毅然回乡将老宅改造成精品民宿。据统计,东庄村去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