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9日

王桂香:课堂里的民主播种人

本报记者 杜 玲

本报通讯员 崔文慧

在武陟县大封镇司马岗小学,校长王桂香拥有一个特别身份——武陟县人大代表。正是这双重身份的融合,让她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化作孩子们课堂里听得懂、看得见的生动实践,成为一位播撒民主种子的“课堂代表”。

坚韧底色

柔肩担起家与校

王桂香的坚韧刻在骨子里。丈夫早逝,留下瘫痪婆婆、患癌公公和一双儿女。她毅然扛起破碎的家,这分担当成为她履职为民的精神源泉。

她凌晨四时许伺候婆婆起居,寒冬搂着婆婆冰凉的脚为她取暖;公公术后奔波于病床与讲台……“河南省乡村好媳妇”“董永故里孝亲敬老道德模范”的称号是她孝亲敬老的见证。

这分坚韧同样倾注于教育。2015年,她接手濒临撤并的司马岗小学,踩着桌子换灯泡,亲手粉刷墙壁,开辟菜园打造校园文化。她以“校长妈妈”的细致关怀孩子——坚持知识“日日清”,为挑食学生单独备餐,给留守儿童梳洗。一年后,琅琅书声重回校园,学生从零增至32名,“河南省最美教师”实至名归。

履职创新

让制度在课堂“活”起来

2017年当选县人大代表后,王桂香找到了连接教育者与代表身份的桥梁——将履职实践变为思政课的鲜活教材。

2018年5月,讲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她决定“现身说法”。她精选履职素材制成八大类课件:代表证、视察证;人代会投票宣誓照片;小组审议发言场景;她写的代表建议;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记录;专题调研影像;视察活动照片;履职培训证书。

课堂上,王桂香以代表身份剖析代表建议:从调研、成文到推动落实。抽象制度在真实故事中变得具体可感。学生争先提问:“当选代表要啥条件?”“代表如何开展监督?”……互动超时仍热烈。这种沉浸式教学,点燃了学生对政治制度的兴趣,破解了思政课说教难题。

实干为民

履职尽责解难题

王桂香的履职更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2017年,她发现学校食堂因电表功率不足无法启用,留守儿童吃不上热饭。她立即联系县人大代表、供电公司负责人协调,迅速安装新电表,食堂顺利开伙。

八年来,王桂香常开完人代会就星夜返校补课,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化入点滴行动。

从孝亲模范到育人园丁,再到躬行实践的代表,王桂香用二十八载教育坚守和八年履职历程,在平凡中铸就不凡。她将人大代表履职现场“搬”进课堂,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童心里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