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9日

山阳区纪委监委:数字化赋能 规范“三资”监管

本报记者 闫海波

本报通讯员 张 静 张 杰

农村集体“三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基层监督的重点。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山阳区纪委监委深化技术赋能,推广农村(社区)群众交费“码上交”,做实“智慧云章”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对接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实现“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机器监管代替人力盯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一村一码,便捷支付守好“钱袋子”。山阳区纪委监委围绕村社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问题,坚持查办案件和整改整治并重,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同题共答,积极搭建数字化支付平台,创新推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基本账户收款二维码”,在全区推广“码上交”村社集体资金监管新模式。在该模式下,群众动动指尖,就可以向村集体账户扫码交费,资金直接进入村集体资金对公账户;通过查询银行交易流水,可全程追溯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大幅压缩村干部公款私用的空间,给群众亮出“明白账”的同时,也给农村小微权力戴上“金箍”。

一枚“云章”,小微权力有“章”可循。作为涉农街道,“人情章”“糊涂章”“空白章”等用章乱象屡禁不绝,一些村干部为牟取私利,随意盖章,导致集体资源被低价出租、资产被非法侵占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规范村级公章使用,并实现精准监督,今年以来,山阳区纪委监委积极学习借鉴,主动探索研究,在新城街道试点应用“智慧云章”系统,以科技赋能助力破解基层监督难题,为公章管理装上“智慧锁”。“智慧云章”会将盖章材料、用印申请人和审批人、时间、次数等信息通过拍照上传至云端储存,实现“事前可控制、事中可追溯、事后可倒查”,大大提升安全性与效率。

数字驱动,监督路径有效闭环。实践中,山阳区纪委监委注重推动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贯通协同、监督与监管协调联动,深挖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不足,依托信息化技术、科技化手段、大数据管理,推动建章立制,构建常态长效机制,有效破解基层难题,提升治理效能。同时,山阳区还积极对接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资金、资产、资源一网统管,盘活集体资产、促进集体增收,让搬上“云端”的一笔资金、一枚公章、一块土地,在数字之光下再无阴影可藏。今年以来,农村集体“三资”领域共查处腐败和作风问题18件,党纪政务处分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