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5日
秋粮田管忙 科技底色亮
7月9日,温县番田镇三张伦村,移动智控水肥一体机大展身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地块玉米长势良好。
本报记者 王爱红 摄
本报记者 王爱红
盛夏时节,怀川大地广袤田野,玉米青禾舒展,大豆幼苗茁壮,秋粮作物正蓄力生长。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也是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潜力所在。7月9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级秋粮生产专家指导组,深入沁阳市王召乡东里村、温县番田镇三张伦村开展秋粮生产工作指导。记者跟随采访发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夯实秋粮稳产基础,成为我市秋粮生产最鲜明的底色。
在东里村高标准农田,放眼望去,尽是翠绿。种植大户陈拂晓今年种了1300亩玉米,其中286亩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该地块玉米已有近半人高,豆苗也有一拃高,两种作物有序间隔种植,生机勃勃。近900亩净作玉米采用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种植,地头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田间全部铺设了滴灌带,玉米苗齐苗匀、长势良好。
“6月8日种的玉米,现在已有7个展叶,刚刚化控过。前两天市农技专家来测了种植密度,玉米每亩6700株,出苗率可以。”一播全苗,让陈拂晓难掩喜悦。
春争日,夏争时。为种足种好秋粮作物,夏播时,陈拂晓按照农业部门的指导意见,不光选择耐密植品种、适期播种,还用上了新买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借助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和出苗整齐度,便于玉米后期管理和产量提升。为实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地块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目标,他通过学习借鉴和摸索尝试,今年采用先种玉米、再打除草剂、最后种大豆的种植管理技术,避免喷施玉米除草剂对大豆产生不利影响。
据沁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沁阳市在9个乡镇实施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共发放1518套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涉及700多个种植主体,覆盖面积近12万亩。
“你好,小正。”“主人,我在。”“请打开止回阀。”“4号阀已打开。”在三张伦村,68岁的贾占宣发出指令后,地头“会说话”的移动智控水肥机器人立即响应。
贾占宣帮侄子管理种植了300亩地,地里绿油油的玉米已有6至7个展叶,同样刚做过化控,每亩种植密度在6000株左右。
覆盖300亩地的6台移动智控水肥一体机大展身手,让这位种田老把式为之折服:“以前浇地‘一炮轰’,玉米产量一亩地1000斤左右。现在全部铺了滴灌带,啥时候想浇水,打开机器、掌握好时间就行,啥也不用管,省水省人工,效率高,产量也高,去年玉米一亩地打了1500多斤。”
贾占宣还改用了贴片滴灌带,不管地面高低都可以浇得到,有沙也不会堵。如今,和移动智控水肥一体机连接的滴灌带整齐地铺设在田间,形成一张巨大的“灌溉网”,通过精准灌溉、水肥同步,让种地变得更科学高效,实现智能灌溉与精准施肥双赢。
为实现玉米单产提升,温县农业农村局在北冷、番田、黄庄、祥云、招贤、赵堡、武德等7个乡镇10万亩玉米种植区内,建设了1667套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设施,包括供水泵站、首部枢纽、过滤装置、智能化控制系统和田间输配水管网等,推广玉米全生育期精准调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土地精准耕整、导航单粒精量点播、精准肥水调控、精准病虫防控等技术措施。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玉米单产预计比常年提升10%以上,并辐射带动全县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明显提升,与大水漫灌相比,亩均节水150立方米;与常规种植相比,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公斤至3公斤。”温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赋能,为秋粮丰产增添底气。农技专家下沉一线,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为切实抓好秋作物播种和田间管理,夯实秋季农业丰收基础,我市及时下发《2025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分区域、分作物开展精细化管理,并成立4个秋粮生产专家指导组,分包11个县(市、区),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玉米长势、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和农户交流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等田间管理措施落实情况,服务指导秋粮生产,助力搭好秋粮丰产架子。
“眼下,我市玉米即将进入拔节期,对于高产示范创建和种植密度较大的地块,要注意做好化控,防止后期玉米倒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秋粮作物长势总体良好,为全年粮食稳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