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9日

一条古渡穿南北

□汤理慧

 

黄河九曲回转,万里奔腾,冲破重重险阻,突出小浪底峡谷后,进入华北平原,至此才真正展现出宽阔无垠的胸怀。也就是在小浪底以下孟州和孟津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渡口——孟津渡。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不敬神道,轻信妖言,肆暴官民,天怒人怨。当时西伯侯(周文王)辞世,其子姬发(周武王)承父遗志,召八百诸侯检阅盟誓同心伐纣,史称“孟津观兵”。唐代诗人胡曾《咏诗·孟津》:“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武王伐纣时在孟津渡口渡河来到孟州那天,忽然大风骤起,波浪滔天,武王挺立船头,一手挥动金色大斧,一手高擎挂着白牦牛尾的指挥旗杆,大声喝道:“我既担当天下重任,谁敢违逆我的意志!”武王音落风息波平,便乘势率军安渡。武王渡河后,一路向北,直逼朝歌,牧野一战大胜,创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爷爷可是孟州和孟津这一带首屈一指的船把式,40多年摆渡生涯在他心里不知沉淀着多少酸甜苦辣,与船俱老的外表上无处不显露着岁月沧桑。在这里唯他最清楚黄河的脾气,他熟悉河道上的每一颗沙砾,读懂河面上的每一簇波浪。淡季时他可以将衣服挽在头顶踏浪抢涉;汛期时他敢独自撑船横渡。他觉得最舒服的事就是躺在船舱里,枕着涛声入眠。多年摆渡攒下的故事好像从未唠完过,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协助陈赓部队渡河作战。1947年8月的一天,时逢大雨,河水暴涨,陈赓所属5万余人欲渡河挺进中原。时任当地杜八联民兵连长蒋平华主动请缨,率几十名水性好的队员,腰系葫芦,跃入黄河,且战且泅,直抵对岸,炸毁碉堡,开辟通道。当地群众组织船只和简易运载工具,有力支援了大部队渡河,及时投入逐鹿中原的解放战争。陈赓在授予杜八联民兵葫芦队锦旗时赋诗:“手拨河水脚踏浪,腰系葫芦肩扛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爷爷每每讲起这段历史都神采飞扬,那分骄傲和自豪禁不住让人肃然起敬。爷爷已不在人世,他侍奉一辈子的渡口也早无踪迹,唯留下一座纪念的石碑傲然矗立在大河边,静听着未来更动人的故事。

古渡西边就是著名的小浪底大坝,这个历时近20年、高281米、库容270平方公里、年均发电51亿千瓦时的宏大水利枢纽工程,集蓄水、发电、控水于一体,解凌汛千年一遇,真正实现了“汛期无灾,淡季不断,千年安澜,福泽万代”的美好愿望。临大坝眺望,向西是浩渺的水面,远极天际,近阔数里,这种远阔自带光芒,可激发出内心从未触及的豪迈与畅达。转身东望,喷涌的浊流在坝底呐喊后,旋即汇河,直奔东海。这股洪流带着使命和期冀,在广袤的平川上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景,让千家万户安享着幸福与美好。古渡东边可见双桥飞架南北,穿梭般飞驰而过的车辆满载着民之所需,奔向理想的远方。清晨,当太阳从黄河的浪尖上冉冉升起时,总能看到大桥像两条锦带缠在黄河之上,远远望去犹如欲飞的巨龙,承天腾地,护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安然无恙,生生不息。

历史沧桑变化,时至今日,古渡已成为记忆载入史册,唯有维护河道安全的河务人忙碌的身影还在河岸边闪动。此时的黄河在政府的治理下,在河务人的维护下已成为行滋万象、德惠众生的圣者,它赋予的民族精神必将化为无穷的动力,再造乾坤,再铸辉煌,再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