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9日

从数据“沉睡”到价值“觉醒”

——焦煤集团为煤炭生产植入“数智”基因

本报通讯员 杨志匡

 

“西六盘区东翼避难硐室一氧化碳浓度异常,请立即处置!”前不久,在焦煤集团生产调度指挥中心,通风部监测监控员田渭新通过安全生产智慧管控平台精准锁定风险点。

工作人员在地面就能“感知”井下异常,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过去,生产调度就像玩‘拼图游戏’,各类数据分散在十几个独立的系统里,瓦斯监测用一套标准,设备管理用另一套标准,决策更多靠经验。如今,我们打通了采掘、运输、安全、地质等核心业务的数据壁垒,实现了安全生产数字化融合。”田渭新说。

近年来,焦煤集团深度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井下部署数千个工业摄像头和近万套智能传感器,建成了具备人员精确定位、环境实时监测、设备状态感知等功能的安全生产智慧管控平台,分散的数据得以汇聚并成为安全生产智能决策的重要依据。

 

生产管控更加精准

 

“我们把安全生产智慧管控平台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分类反馈至客户端,明确风险隐患多发部位,分不同情况进行预警,分级推送给相关人员,省掉了以往职工跑现场、再汇报、定方案等烦琐流程,不仅提高了安全水平,还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焦煤集团负责人表示。

除了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分析生产数据,焦煤集团不断推进地质透明化工程建设,通过多源地质数据融合建模,让深埋地下的地质构造和岩层特性实现数字化呈现。

在九里山矿,地测科技术员刘玉龙轻触屏幕,1614工作面的三维地质模型即刻呈现。“过去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地质报告,现在系统能自动整合12类勘探数据,实时生成分析报告。”刘玉龙指着动态更新的岩层应力数据说,“这些实时监测数据为灾害预警和治理提供了精准依据。”

通过水文监测、钻探、物探等手段,九里山矿构建起煤矿地质体系和地质结构、地质属性、采掘工程等三维模型,实现地质模型与采掘工程的动态融合,为煤矿生产作业提供重要支撑。

“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可达0.5米,能清晰识别最小1米的断层构造。这对我们发现隐蔽致灾因素大有帮助。”九里山矿三维地质建模项目负责人吴玉国说。

 

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在赵固二矿,采煤机司机赵靖宙通过5G远程操控系统,让采煤机实现精准截割。

在千业水泥绿色智慧矿山调度中心,5G远程操控员王文利通过力反馈手柄精准控制挖掘机作业,他的手心实时传来震动反馈,“就像亲自在岩层上作业”。

目前,焦煤集团6对主力矿井和5家地面单位成功部署了多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了从数据“沉睡”到价值“觉醒”的转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深层次的数据治理难题逐渐显现。各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规范、数据冗余等问题制约着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焦煤集团计讯处处长徐国强说。对此,焦煤集团系统推进数据治理工程,明确新建数字化系统数据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应用标准,建立覆盖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开放共享的全流程标准规范,确保系统数据一致、完备并实现共享。

“我们将原本分散在采掘、机电、安全等各系统的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整合,将分散的‘数据方言’转化为标准化‘通用语言’。”徐国强说。

为确保数据可靠,焦煤集团统筹规划数据自动采集方案,减少人工干预;对各类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检查核对,确保和现场实际数据一致;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智能传感技术,在提升数据采集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数据采集范围,力争做到全自动、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