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1日
热点关注〉〉〉
识谣、辨谣、防谣!增强抵御网络谣言免疫力
本报记者 李润生
网络谣言涉及民生百态,关乎社会稳定。当前,在“唯流量论”的裹挟下,空穴来风的一段文字、一张截图、一段视频,就能在短时间内轻易吸引大众眼球,获得巨大流量,这些不实信息如同病毒一般,不仅对网络生态造成破坏,更会误导公众,引发线下矛盾和恐慌,威胁社会稳定。
今年4月12日,网上一则“昨晚大风,不知神仙去哪了?”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视频显示,位于市龙源湖公园的夸父雕像不见了,该不实视频迅速冲上本地热搜榜前列。焦作市委网信办接网民举报后,及时现场查证,澄清事实,回应网民关切,还原事件真相,并对造谣视频账号主办者进行批评教育,谣言不攻自破。
那么,面对这些无孔不入的谣言,普通网友该如何辨别信息真伪,提高识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呢?焦作市委网信办工作人员总结了五个小技巧,带领大家给谣言撒上“显影剂”,让其无所遁形。
一是源头识别法。面对套用公文样式,伪装权威来源的不确定信息,要先看看是不是权威机构、主流媒体等发布的,没有经过认证的账号发布的消息要警惕,千万不要轻信,更不能盲目转发。二是交叉求证法。为骗取流量的所谓“大事件”,往往经不起推敲,文中时常出现相互矛盾的信息点或同一个事件在不同渠道的说法不统一,只要对内容进行交叉求证就能分清。三是简单搜索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自媒体开始借助通用大语言模型自动生成文案,AI制图、AI换脸等技术,让普通人难以分辨图文、视频内容的真实性,这可以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等权威平台进行搜索求证。四是标题排除法。为诱导转发,网络谣言的行文往往夸大其词,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眼球,情绪多于实事,制造恐慌感、神秘感,形式上也多大量标红加粗,大量使用感叹号、字号偏大,偏好使用极端化的词语和数字,看到此类标题信息,直接忽略。五是静候真相法。对网上未经证实的信息要保持存疑的态度,相关部门对信息发布有严格规定,确凿的消息会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耐心等待官方通报,以官方媒体账号发声为准,避免以讹传讹,减少谣言带来的危害。
维护清朗网络空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广大网友积极参与。焦作市委网信办在此呼吁,若发现网络上有谣言传播,请大家及时举报,并带动身边人一同加入抵制谣言的行动中,携手守护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共建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