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4日

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

以“家”为桥筑梦育人 绘就工会工作新图景

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工会举办趣味活动。

本报记者 张 璐 摄

本报记者 张 璐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工会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围绕中心、凝聚力量、服务师生、推动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创新、暖心化服务、深度化融合,精心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亮度的“教工之家”,让每一位教职工在奋斗中感受归属、在奉献中实现价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系统化布局:

“六个一”工程激活队伍“源动力”

“工会工作不能浮在表面,必须扎根学院(中心)发展实际,找准教职工需求痛点,用系统化举措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该学院(中心)工会负责人在谈及工作思路时说。基于这一认识,工会创新推出“六个一”工程,为队伍建设按下“加速键”。

建立责任清单,让工作有“方向标”。工会梳理出涵盖教学科研、师生服务、团队建设等八大类32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分工与完成时限,形成“人人有担子、事事有着落”的工作格局。创建特色品牌,让影响有“辐射力”。打造“创客讲堂”“技能比武”等品牌活动,每年吸引超90%的教职工参与,其中“工程训练创新论坛”已成为校内跨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

打造专业队伍,让发展有“硬支撑”。通过“老带新”导师制、外出研修、校企联合培训等方式,培育出一支涵盖机械、电子、材料等多领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3年获校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10多项。培养积极分子,让骨干有“蓄水池”。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选拔10余名业务骨干参与工会管理。

帮扶困难学生,让教育有“暖色调”。组织教职工与家庭经济困难、学业有压力的学生结对子,通过“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技能培训”三维帮扶,累计助力200余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12人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培育合作基地,让实践有“大舞台”。联合10多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实战平台,年均促成校企合作项目超10项。

“‘六个一’工程就像一套精密的齿轮,环环相扣,推动队伍活力持续迸发。”一位参与项目的教师说,如今,办公室里讨论教学改革的人多了,实验室里钻研技术难题的人多了,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越来越足。

暖心化服务:

从“有回应”到“有温度”的家园建设

“王老师,您反映的实验室设备报修问题,维修团队已经出发,预计下午就能解决。”在“勤务员式”流动服务站,该学院(中心)工会工作人员正通过对讲机协调工作。这种“主动上门、现场办公”的服务模式,已成为工会贴近教职工的“直通车”。

为打破服务时空限制,工会在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设立“磁场式”师生便民点,配备应工具包、充电设备等物资,同时开通线上服务平台,教职工可通过小程序一键提交需求。“上次我带学生做实验到深夜,突然发现工具短缺,在便民点借到备用工具,没耽误项目进度,特别方便。”一位青年教师的经历道出了便民点的实用价值。

更让教职工暖心的是“爱心服务站”的精准帮扶。“爱心服务站”秉持“以心交之、以暖送之、以手援之”宗旨,建立教职工“需求台账”,对生病住院、家庭变故等情况做到“第一时间了解、第一速度跟进、第一效率解难”。去年冬天,一位教师家属突发重病,该学院(中心)工会当天就启动帮扶机制,协调爱心捐款、联系专家会诊,还组织同事轮流陪护,让这位教师在困境中感受到“家”的支撑。

据统计,“爱心服务站”每年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住房补贴、通勤保障等实际问题超百件,开展“健康体检专场”“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20余场。“现在大家见面常说‘工会比家人还贴心’,这种归属感不是喊出来的,是一件件实事堆出来的。”一位老教师感慨道。数据显示,该学院(中心)教职工满意度连续3年保持在98%以上,团队凝聚力测评位列学校前列。

深度化融合:

“工会+”模式奏响发展“协奏曲”

“工会工作不能单打独斗,要融入学院(中心)发展的‘主战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基于这一思路,工会创新实践“工会+”工作模式,打造了“1+3+X”特色工作法,让该学院(中心)工会力量成为推动学院(中心)发展的“助推器”。

“1”即锚定推动学院(中心)发展这一核心导向,所有工作都围绕“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是否有利于科研创新、是否有利于队伍建设”三个标准展开。“3”则聚焦工会建设、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三大重点板块,通过建立“工会委员联系一线教师”制度,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教学科研一线。例如,在推动教育改革中,工会组织教师举行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研讨会,提炼出“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12个思政融入点。

“X”所延伸的志愿服务矩阵,更是让工会力量渗透到学院(中心)发展的方方面面。定期组织“仪器设备维修志愿服务队”,排查安全隐患、维护设备运行,3年来累计节约维修成本超20万元;寒暑假期间,20余名教职工组成“物资配送队”,为留校创新创业的学生送去生活物资和学习资料……这些看似平凡的服务,生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如今,“工会+科研”组建3个跨学科科研团队,“工会+教学”推动4门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工会+管理”优化10余项行政服务流程,“工会+”模式已成为学院(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增效器”。

思想引领:

红色基因浸润下的初心传承

“通过红色基地研学,我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现在正带领学生进行煤矿安全设备研发,希望能为行业发展出力。”在“争当出彩先锋”主题分享会上,一位青年教师的发言引发共鸣。这是工会深化思想引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学院(中心)工会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先后开展“牢记初心使命”等10余场主题活动,覆盖教职工1000余人次。在党史知识竞赛中,教师们通过情景剧、知识抢答等形式重温党史;在“红色基地研学”中,大家走进焦裕禄纪念馆、红旗渠等地,实地感悟精神力量。

为让思想引领更具感染力,该学院(中心)工会培育出“红色故事展演”“廉洁素质训练”等特色党建品牌。“红色故事展演”中,教师们自编自导《工程师的家国梦》等情景剧,用身边人讲述教育报国的故事;“廉洁素质训练”通过案例分析、廉政承诺签名等形式,筑牢教职工思想防线。这些活动不仅让党建工作“活”起来,还实现了“党建强业务、业务促党建”的良性循环。

如今,在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教工之家”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是一个凝聚人心的精神港湾。从系统化的队伍建设到暖心化的服务保障,从深度化的发展融合到浸润式的思想引领,工会工作正以“有温度”的举措、“有深度”的实践、“有亮度”的成效,让每一位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更有底气、更有动力,共同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答卷。